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意思-欧洲杯买球app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意思

m.anhuilife.com    2023-12-11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古时候的皇帝,就是天,就是法律,他的个人意志,臣子必须绝对服从,不服从就是不忠,不忠于君主的臣子,等同于大逆不道。

这是汉朝董仲舒根据孔子在《论语·八佾》中的“君使臣以礼,则臣事君以忠”的说法所提出的思想,“君要臣死,臣不死是为不忠父叫子亡,子不亡则为不孝。”简化为,“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

原文:

《论语·八佾》: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白话文释义:

鲁定公问:“君王差使臣子,臣子事奉君王,依什么原则?”孔子回答说:“君王差使臣下要依礼相待,臣下事奉君王以真心无欺为准。”

所以古代的皇帝如果叫一个臣子去死,他不敢不死,因为不死就是不忠,不忠,就可以株连九族,与其整个家族被株连,还不如自己乖乖领死来得痛快。

“君要臣死,臣不死是为不忠”。属于封建修社会中所谓的“三纲五常”之一。最早记载这句话的是董仲舒的“三纲五常”的具体内容了。

其实在“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后面还有另外一句,这句话同样和三纲五常思想挂钩,它就是“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

“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这句话听起来有些霸道。尤其是当下的年轻人,更是觉得不可思议。孔子作为儒家学说的创始者,一直强调忠君思想,孔子曾说:“君待臣有礼,臣事上以忠”,后来这句话被后世逐渐演变成“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这句话的正版表述应该是:“君要臣死,臣不死是为不忠;父叫子亡,子不亡则为不孝。君叫臣死,臣不能不死,这样一来,皇帝们再也不担心有人闹事,我有着叫你死的权利,别闹啦,好好过你的日子去吧!百姓也乐得安居生机。

在中国的封建统治时期,君王的权力大于一切,君王的威严不仅仅有关国家的治理,同时也事关一个国家的尊严,而君王的权力最基本的表现则显示在处理君臣关系上,一个国家的帝王拥有无上权力,自然对于任何事物都有着唯一而不可忤逆的话语权,这也就有了“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由来。

在一般人来看,君主臣次的关系是毋庸置疑的,但其实君王对臣子的依赖性是极强的,甚至在很多时候由于君王的无限放权从而导致了某些权臣的权倾朝野,削弱了君王的绝对权力

虽说如此,但是这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出自君王自身,和臣子想要身居高位必须一步步谨言慎行爬上来不同,古代皇位的世袭制,君王从小就掌握了无上权力,没有经历过各种磨砺,这有就造成了尽管不少帝王确实很聪明,但是见识和阅历却远不能和身居高位的臣子比。

一个国度唯一的帝王和数不清的臣子相比,自然是孤独了,倘若是聪明绝顶的王自然能让臣子派别分类,两相制约达到平衡,但是愚笨的君王却常常成为众多臣子的对立面,与伴君如伴虎相对的是伴臣如伴蛇。那为何史上的功臣又常常被君王所杀,这也是君王为了臣子对自己的绝对服从,人的本性所在,倘若自己的权力大了就往往飘了,开始不满足于对皇帝的绝对服从,于是对于君王来说直接杀掉就成了最好的选择。

在中国古代阶级最主要还是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在古代除了皇权之外还有诸侯权、相权、侯权等诸多权力阶级,这些权力阶级共同组成了古代的统治阶级。



一、原文

君要臣死,臣不死是为不忠;父叫子亡,子不亡则为不孝。

二、翻译

皇上让我死,我不想死,但我听皇上的话,我就得去死。

三、出处

古时孔子有言:“君待臣有礼,臣事上以忠”,后来就被孔后(孔子之弟子或后人)演变成:“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最早记载(出处)这句话的是董仲舒的“三纲五常”的具体内容了。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三纲、五常两词,出自于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一书。但作为一种道德原则、规范的内容,它渊源于先秦时期的孔子。

孔子曾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仁义礼智等伦理道德观念。孟子进而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伦”道德规范。

董仲舒按照他的“贵阳而贱阴”的阳尊阴卑理论,对五伦观念作了进一步的发挥,提出了三纲原理和五常之道。

二、赏析

其实“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这说法最早也只不过是出现在清朝,“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这种说法的出现直至妇孺皆知,只不过是奴才们为讨好主子欢心,卖力宣扬的结果。

满清入关后,为了维护其满清部族统治,奴隶制残余,在大兴“文字狱”的同时,毫无顾忌的肆意歪曲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思想为其所用。

董仲舒认为,在人伦关系中,君臣、父子、夫妻存在着天定的、永恒不变的主从关系:君为主、臣为从;父为主,子为从;夫为主,妻为从。即所谓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三纲。

董仲舒又认为,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则是处理君臣、父子、夫妻、上下尊卑关系的基本法则,治国者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

三、作者简介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广川(河北省景县西南部,景县、故城、枣强三县交界处)人,西汉哲学家。汉景帝时任博士,讲授《公羊春秋》。

汉武帝元光元年,汉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把儒家思想与当时的社会需要相结合,并吸收了其他学派的理论,创建了一个以儒学为核心的新的思想体系。

深得汉武帝的赞赏,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和“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被汉武帝所采纳。

使儒学成为中国社会正统思想,影响长达二千多年。

其学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说,把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穿在一起,形成帝制神学体系。

他提出了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等重要儒家理论。其后,董仲舒任江都易王刘非国相10年;元朔四年(前125),任胶西王刘端国相,4年后辞职回家,著书写作。

这以后,朝廷每有大事商议,皇帝即会下令使者和廷尉前去董家问他的建议,表明董仲舒仍受汉武帝尊重。

董仲舒一生历经三朝,度过了西汉王朝的极盛时期,公元前104年病故,享年约75岁。死后得武帝眷顾,被赐葬于长安下马陵。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董仲舒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意思是,作为臣子,如果君主要求自己去死,即使不情愿,也必须顺从君主的命令,毫不犹豫地去死。这句话表达了臣子对君主的忠诚和服从,即使面临生命的威胁也不敢违抗君命。

1、释义
  皇上让我死,我不想死,但我听皇上的话,我就得去死。
2、赏析
  其实“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这说法最早也只不过是出现在清朝,“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这种说法的出现直至妇孺皆知,只不过是奴才们为讨好主子欢心,卖力宣扬的结果。满清入关后,为了维护其满清部族统治,奴隶制残余,在大兴“文字狱”的同时,毫无顾忌的肆意歪曲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思想为其所用。
3、出处
  古时孔子有言:“君待臣有礼,臣事上以忠”,后来就被孔后(孔子之弟子或后人)演变成:“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最早记载(出处)这句话的是董仲舒的“三纲五常”的具体内容了。

君要臣死,臣不死是为不忠;父叫子亡,子不亡则为不孝。

属于封建修社会中所谓的“三纲”之一,三纲指君臣、父子、夫妻。

古时孔子有言:“君待臣有礼,臣事上以忠”,后来就被孔后(孔子之弟子或后人)演变成:“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最早记载(出处)这句话的是董仲舒的“三纲五常”的具体内容了

直白点,皇上让我死我不想死,但我听皇上的话我就去死


答:大家应该在书中或者古装剧里经常能看到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这句话,也表明了古代皇帝对臣子掌握着杀生大权,俗话说伴君如伴虎,要是哪天惹到皇帝不高兴,恐怕会小命不保。不过你知道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出自哪里吗,还有这种思想到底...


答:皇上叫做臣子的去死,那做臣子的必须去死。这就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的封建忠孝思想。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下一句是什么?
答:这是汉朝董仲舒根据孔子在《论语·八佾》中的“君使臣以礼,则臣事君以忠”的说法所提出的思想,“君要臣死,臣不死是为不忠;父叫子亡,子不亡则为不孝。”简化为,“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


答:“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出处是旧戏里面,古代里的经典著作里面是查不到这句话的。下面来分析一下这句话:一、古时的老百姓很少读正史和子书,经学著作,就把"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


答:所以不能死。给你出个素材吧。乾 隆 皇 帝 想 开 个 玩 笑 难 倒 机 智 过 人 的 学 者 纪 晓 岚,便问他:“纪卿,忠孝怎么解释?”纪晓岚答道:“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为忠..”乾隆立刻说:“我现在...


答:乾 隆 皇 帝 想 开 个 玩 笑 难 倒 机 智 过 人 的 学 者 纪 晓 岚,便问他:“纪卿,忠孝怎么解释?”纪晓岚答道:“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为忠..”乾隆立刻说:“我现在以君的身份命令你去死?”“这...


答:当时的社会奉行儒家的三纲五常,这是君臣纲


答:之一,三纲指君臣、父子、夫妻。古时孔子有言:“君待臣有礼,臣事上以忠”,后来就被孔后(孔子之弟子或后人)演变成:“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最早记载(出处)这句话的是董仲舒的“三纲五常”的具体内容了。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是谁说的?
答:“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一直被人说成是儒学教义,常常被某些人义愤填膺的用以揭批宋明理学,当作讨伐孔孟儒学的把柄。 但是查遍儒家经典、朱熹理学著作,并没有此话的出处,孔子、孟子更没...


答:独尊儒术,罢黜百家,是董仲舒的杰作。真正的事实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是元杂剧中的一句戏词,清人篡书改史,将一句戏词奉为所谓的“儒家经典”,都是歪曲孔孟的意思硬改上去的。

18251288382&&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 》》》 君要臣死,臣不死是为不忠;父叫子亡,子不亡则为不孝.属于封建修社会中所谓的“三纲”之一,三纲指君臣、父子、夫妻. 汉朝董仲舒 古时孔子有言:“君待臣有礼,臣事上以忠”,后来就被孔后(孔子之弟子或后人)演变成:“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最早记载(出处)这句话的是董仲舒的“三纲五常”的具体内容了

18251288382&&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是什么意思 - 》》》 忠君思想,服从君主的一切命令,采纳吧

18251288382&&如何理解“君要臣死臣不能不死”这句话? - 》》》 可不可以想想这句话是在什么场合说的.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说明这个臣对君王的绝对忠心,封建社会作为臣子这是必要的,但好多时候我们听到的这句话都是忠臣说出来的,他们是在晋见过程中说的,可能是君王的反对,他用这句话实际上是个伎俩.

18251288382&&“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这句话出自哪呢,是? 》》》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出处是旧戏里面,古代里的经典著作里面是查不到这句话的.下面来分析一下这句话:一、古时的老百姓很少读正史和...

18251288382&&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怎样翻译 - 》》》 you have to die if the king want you do.

18251288382&&有一个笑话叫“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到底什么意思呀 想了n遍都不觉得到底哪里好笑 - 》》》 君要臣死(屎),臣不得不死(屎)

18251288382&&“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做何解释? - 》》》 角色,地位,层次,命令,服从.

18251288382&&宋儒说克己复礼就是“明天理,灭人欲”,“君君,臣臣”就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这和孔子的原意有 - 》》》[答案] 冲突.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他人哉? 人欲在随时代变化,礼也在时刻变化,不能规定死.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君要有君的做法,臣要有臣的做法.——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18251288382&&宋儒说克己复礼就是“明天理,灭人欲”,“君君,臣臣”就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这和孔子的原意有 - 》》》 冲突.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他人哉? 人欲在随时代变化,礼也在时刻变化,不能规定死.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君要有君的做法,臣要有臣的做法.——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18251288382&&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与君要臣死臣不敢不死表达的意思有区别吗? 》》》 很简单,前者是君要臣死,不需要合适的理由,只要君说一句话就可以置臣于死罪.后者是臣收到君置死罪的旨意,毫无怨言奉旨接受处置.这就是区别,前者是实施威严,后者是信奉威严.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