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是谁说的?-欧洲杯买球app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是谁说的?

m.anhuilife.com    2023-12-11

作者为汉朝董仲舒。

完整句为“君要臣死,臣不死是为不忠;父叫子亡,子不亡则为不孝。”属于封建修社会中所谓的“三纲”之一,三纲指君臣、父子、夫妻。

古时孔子有言:“君待臣有礼,臣事上以忠”,后来就被孔后(孔子之弟子或后人)演变成:“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最早记载(出处)这句话的是董仲舒的“三纲五常”的具体内容了。

扩展资料:

三纲、五常两词,出自于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一书。但作为一种道德原则、规范的内容,它渊源于先秦时期的孔子。孔子曾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仁义礼智等伦理道德观念。

孟子进而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伦”道德规范。董仲舒按照他的“贵阳而贱阴”的阳尊阴卑理论,对五伦观念作了进一步的发挥,提出了三纲原理和五常之道。

董仲舒认为,在人伦关系中,君臣、父子、夫妻存在着天定的、永恒不变的主从关系:君为主、臣为从;父为主,子为从;夫为主,妻为从。即所谓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三纲。

董仲舒又认为,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则是处理君臣、父子、夫妻、上下尊卑关系的基本法则,治国者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

三纲五常之说,起于董仲舒,完成于朱熹。但是董仲舒没有将“三纲”和“五常”并提连称,首次并提连称的是东汉后期的经学家马融。这种并提连称意味着封建思想家终于把封建纲纪和处理这种纲纪的道德原则结合为一体,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政治伦理道德体系。

宋朝时期,“朱熹发展天理说,把“三纲五常”与“天理”联结在一起,他认为三纲、五常是天理的展开,是“天理”体现于社会规范的当然的产物,是永恒不变的协调社会关系的妙药”,至此,朱熹的“理一分舒”论便成为社会生活秩序的规范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纲五常



-纪晓岚说的。

清朝时,乾隆皇帝和才子纪晓岚乘船游汨罗江。乾隆深知纪晓岚才思敏捷、聪明过人,如果出一般的诗词是绝难不住他的。于是他灵机一动想出一个不易回答的问题。乾隆满不在乎地问道:“纪爱卿,君要臣死,臣当如何?”纪晓岚答道:“臣不得不死。”“既然如此,今夜朕命你投江一死。”

纪晓岚说了声“领旨”,便奔向船头,跃跃欲试,一副真的要跳下去的样子。可当他走到船边时却突然停住了脚步,对着江水摇头晃脑?嘀嘀咕咕的,好像在和谁说着话。过了一会儿,他又走了回来,跪在乾隆面前。

乾隆闹不清他又耍出什么鬼点子,便问:“你是不是反悔了,怎么不去死?”纪晓岚说道:“我正遵旨要投水,忽见屈原大夫从水中出来,斥责我说‘想当年我因楚王昏庸,近小人、远君子,而现在你生逢其时,又有明君,如果无故投水,岂不陷当今皇上于无道之中吗?’我听屈原的话句句都是至理名言,我虽很笨,也觉得茅塞顿开,所以,不敢以死欺君哪!”

乾隆听完这番话,又高兴又佩服,忙伸手将纪晓岚扶起,心想:这次还是没难住他。

君要臣死,臣不死是为不忠;父叫子亡,子不亡则为不孝。属于封建修社会中所谓的“三纲”之一,三纲指君臣、父子、夫妻。
汉朝董仲舒
古时孔子有言:“君待臣有礼,臣事上以忠”,后来就被孔后(孔子之弟子或后人)演变成:“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最早记载(出处)这句话的是董仲舒的“三纲五常”的具体内容了。

这是儒家思想的一部分,就是封建论理的三纲: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夫妻妻。

汉朝董仲舒


答:话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在古代皇帝乃九五之尊,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我们在影视剧中也能经常看到,皇帝赐死大臣,大臣领旨后还要大呼“谢主隆恩”,他们在说这话的时候内心真的是谢皇帝吗?还是...


答:属于封建修社会中所谓的“三纲”之一,三纲指君臣、父子、夫妻。古时孔子有言:“君待臣有礼,臣事上以忠”,后来就被孔后(孔子之弟子或后人)演变成:“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最早记载(出处)这句话的是董仲舒的“...


答: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为忠.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 为孝.---纪晓岚.这 正是在儒家的这种的奴性思想的支配下才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暴君,民众的权利长期被膜视,国家也最终积贫积弱。宋代的岳飞就是这种思想和制...


答:大家应该在书中或者古装剧里经常能看到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这句话,也表明了古代皇帝对臣子掌握着杀生大权,俗话说伴君如伴虎,要是哪天惹到皇帝不高兴,恐怕会小命不保。不过你知道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出自哪里吗,还有这种思想到底...


答: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慷慨赴国难,誓死表忠心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赤胆忠心为工农,气壮山河志不移。何惧今日艰苦多,坚持斗争定胜利 .白日不照吾忠诚,杞国...


答:说白了,就是当时董仲舒为了汉武帝的统治和自己的儒家的利益,而“发展”孔孟的理论。独尊儒术,罢黜百家,是董仲舒的杰作。真正的事实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是元杂剧中的一句戏词...


答: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拖君死,要问为何只因先君后臣,不能失礼


答:1、没人说过,都是俗语 2、翻遍儒家典籍与历代儒者文集,都找不到有哪个儒者鼓吹过“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我有一个朋友,曾在微博上悬赏:谁要能从儒家“十三经”(即《易经》《尚书》《诗经》《周礼》《仪礼》...


答:那么大臣们又不是他的奴才,谁该去死呢?这就是儒家对于君臣生死问题的态度。大臣不是君主私人的奴才,怎么会有“君让臣死,臣就必须遵守臣道去死呢?”《孟子·万章上》说:“盛德之士,君不得而臣,父不得而子。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意思
答:尤其是当下的年轻人,更是觉得不可思议。孔子作为儒家学说的创始者,一直强调忠君思想,孔子曾说:“君待臣有礼,臣事上以忠”,后来这句话被后世逐渐演变成“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这句话的正版表述应该是:“君...

18588614259&&"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第一个说这句话的人是谁? - 》》》 古时孔子有言:“君待臣有礼,臣事上以忠”,后来就被孔后(孔子之弟子或后人)演变成:“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最早记载(出处)这句话的是董仲舒的“三纲五常”的具体内容了 君要臣死,臣不死是为不忠;父叫子亡,子不亡则为不孝.属于封建修社会中所谓的“三纲”之一,三纲指君臣、父子、夫妻. 汉朝董仲舒第一个说的

18588614259&&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这句话是谁说的? - 》》》 董仲舒 原文是这样的: 君要臣死 臣不得不死 不死就是不忠

18588614259&&“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这句话出自哪呢,是? 》》》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出处是旧戏里面,古代里的经典著作里面是查不到这句话的.下面来分析一下这句话:一、古时的老百姓很少读正史和...

18588614259&&英雄杀说君要臣死是谁 - 》》》 不管武将是谁,死亡了都有台词.但是只要是忠臣死亡,凶手是主公,会有特殊台词的,死亡武将不会说自己角色的台词.还有反贼死亡,凶手是主公,也会有特殊台词,武将死亡也不会说自己角色的台词.忠臣死于主公之手的台词有两句:1、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2、伴君如伴虎啊反贼死于主公之手的台词也有两句::1、就这样被镇压了吗;2、死不瞑目啊.解释下凶手:不一定是自己出牌杀死对手,比如陈圆圆的决斗,虽然陈圆圆是始作俑者,但是凶手确实决斗的双方存活的那个.纯手工制作,希望能帮到你.望采纳.

18588614259&&“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 的思想是诸子百家中的哪一家观点? 》》》 我想发表我的观点. 其实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是宋儒的观点,并不是孔子的观点. 孔子只是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意思是大家都作好自己的事,君要像个君,臣要像个臣.不能犯上作乱. 而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是把君的权利绝对化了只提出了臣对君的义务,好像都没君什么事了. 宋儒这样是仁变的不仁了. 您既然说的是诸子百家,那么我根据我的观点觉得宋儒根本不佩称为儒.他们,连本都忘了怎么可以被称为儒.所以,也不是真的意义上的儒者. 所以,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是宋儒的观点,并不是孔子的观点.

18588614259&&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好毒.是谁提出的 - 》》》 1、没人说过,都是俗语 2、翻遍儒家典籍与历代儒者文集,都找不到有哪个儒者鼓吹过“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我有一个朋友,曾在微博上悬赏:谁要能从儒家“十三经”(即《易经》《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

18588614259&&主公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这句话,是谁说的 - 》》》 这是三国杀里的荀彧的台词

18588614259&&宋儒说克己复礼就是“明天理,灭人欲”,“君君,臣臣”就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这和孔子的原意有 - 》》》 冲突.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他人哉? 人欲在随时代变化,礼也在时刻变化,不能规定死.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君要有君的做法,臣要有臣的做法.——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18588614259&&岳飞有没有说过“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 这句 - 》》》 肯定没.他绝对是政治家,只是过于忠实.

18588614259&&君叫臣死臣不死为不忠 父叫子亡子不亡为不孝的原作者是谁?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的原作者是谁? - 》》》[答案] 董仲舒的三纲五常 君要臣死,臣不死是为不忠;父叫子亡,子不亡则为不孝.属于封建修社会中所谓的“三纲”之一,三纲指君臣、父子、夫妻.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