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司马迁要把李广的后人也写入李将军列传?
由李广、李陵生平重要事迹谈起,并探讨两人的人物性格。李广事迹于《史记‧李将军列传》[2]有详细叙述,而李陵事迹见于《史记‧李将军列传》、《汉书‧李广苏建传》[3]、《汉书‧司马迁传》[4]等。所以,本文即以这些相关篇章为讨论文本。最后,探讨两人在关键时刻是求生还是求死的问题。
二、生平重要事迹
(一)李广
李广陇西郡成纪县人,他是一位深受后人尊敬的军事将领,经历多次战役,生平的重要事迹当然与军事表现密不可分。
文帝十四年(西元前166年),匈奴大举侵入,李广善于骑射,斩杀很多敌人立下战功,所以被任命为汉中郎。
景帝初年,任李广为陇西都尉,之后改任骑郎将。吴、楚七国之乱时,李广任骁骑都尉,随太尉周亚夫反击叛军,立下功劳。可是由于李广的将军印是梁孝王私自授给,因此,朝廷没有封赏他。之后调任上谷太守、又调任上郡太守。并曾任陇西、北地、雁门、代郡、云中等太守。任陇西太守时,曾诱骗八百多名羌人投降,之后却把他们都杀了。
匈奴大举入侵上郡时,朝廷派来宦官跟李广学习。有一次,这位宦官带领几十名骑兵遇到三个匈奴的射雕手。宦官被匈奴人射伤了,骑兵也几乎被杀光。李广得知后就带一百名骑兵前去追赶那三人。李广射死了两个,活捉了一个。此时遇到几千名匈奴骑兵,惊险时刻靠着智取回到军营中。
武帝时,李广由上郡太守调任未央宫的禁卫军长官。之后,李广由卫尉被任为将军,出雁门关进攻匈奴。由于李广折损的士兵太多,自己又被敌人活捉,本应判斩首,允许他赎了死罪,削职为平民。
之后,任他为右北平太守、郎中令。李广被任命为右北平太守时,曾公报私仇杀了霸陵尉。在右北平时,匈奴称李广为「汉之飞将军」,不敢入侵。后又被任为后将军,跟随卫青的军队讨伐匈奴,李广未立战功。之后,与博望侯张骞一同出征,李广的军队几乎全军覆没,当然也没有封赏。
又过了一段时间,由于李广多次请求随卫青、霍去病出征匈奴,武帝勉强同意,任他为前将军。但武帝暗中警告大将军卫青,认为李广年纪大了,命运又不好,最好不要让他与敌军对战,恐怕对战事不利。最后李广因为承担所有迷路罪责而自刭,结束一生。
《史记‧李将军列传》司马迁对李广的叙述基本上是以人物的生命经历为主轴,「对故事发展过程的叙述不是简单的先后次序,而是在这个次序中表现了叙述者所理解的时间过程所展现的意义。」[5]各事迹间的因果与结局是由李广个人的性格所决定的。而在李广死后,「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6]写全国军民对李广死亡的悲伤,当然也包含了作者自己的悲伤,在此司马迁早已将个人生命情感融入角色中。
(二)李陵
李陵是李广的孙子,司马迁因为李陵之事而惨遭腐刑,在《史记‧李将军列传》恐怕不适合多说什么,因此传中对于李陵叙述得较为简略。史料有关李陵投降匈奴的事迹较为详细的是《汉书‧李广苏建传》、《汉书‧司马迁传》等。
李陵承袭李广善于射箭爱护属下的特质,最初,汉武帝派他率兵察探匈奴地形,表现不错,武帝因此封他为骑都尉。数年后,武帝派他与贰师将军李广利一同出兵匈奴,李陵主动请求担任分散匈奴兵力的任务,汉武帝明白告知没法给他马匹,李陵依然无所畏惧,只带了步兵五千人。
开始时,李陵还命人将部队经过的地形绘制成图,派陈步乐送回长安,汉武帝非常高兴。初时的确如李陵所愿以少胜多、战绩辉煌。 「虏见汉军少,直前就营,陵搏战攻之,千弩俱发,应弦而倒。虏还走上山,汉军追击,杀数千人。」[7]单于复召八万余骑攻打李陵,李陵率军边战边退,还斩杀匈奴三千余人。本来单于的部属认为,这次是单于亲自率领数万大军攻击,若还是不能消灭数千汉军,就应返回,以免遭受本国臣子及汉朝的轻视。而就在汉军又杀伤匈奴二千多人,匈奴即将撤兵之时,一名反叛的汉军把李陵部队没有后援、箭矢也将用尽的状况告诉匈奴。单于得知后情势逆转,至李陵部队将五十万支箭全部用尽,李陵还想凭一人之力生擒单于,但此事失败。之后韩延年战死、李陵投降。汉武帝原本希望李陵能死战,后来知道李陵兵败被俘,非常愤怒。
当时司马迁为李陵辩解,认为李陵率极少兵力拼命对抗,最后之所以没有自杀,应当是还想找机会报效国家。但汉武帝却将司马迁下狱并处以腐刑。李陵在匈奴经过一年多,汉武帝曾派遣因杅将军公孙敖率军队接回李陵。公孙敖无功而返,又说:李陵帮忙匈奴训练士兵对抗汉军。汉武帝听后,下令诛杀李陵家族,以至于李陵的母亲、弟弟、妻子都被处死。经过了很长的时间后,汉武帝才对当时让李陵军队处于孤立无援的事感到懊悔。
汉昭帝时,派任立政等人到匈奴招李陵归汉,但李陵担心再次受到侮辱而不敢答应。李陵在匈奴生活了二十余年,最后在匈奴病终。
三、人物刻划
(一)李广
司马迁塑造李广的形象,选材方面主要是透过几个较大的战役,如「上郡之战」、「雁门之战」、「右北平之战」、「随卫青击匈奴之战」等,以及一些能表现李广特色的细节来描写。
1.优点
李广是一位深受后人尊敬的军事将领,他的军事才能当然有值得称道之处。前文提到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对李广的见解:「勇于当敌,仁爱士卒,号令不烦,师徒乡之,作李将军列传。」分点叙述于下:
(1)「勇于当敌」
在「勇于当敌」方面,李广历经无数次战役(李广自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8]),与敌军对战都能勇敢无惧,即使在雁门关被俘,也能想办法脱困。当然「勇于当敌」也必须要靠他的「善于骑射」才能有所成就。文中对他的箭术非凡多所著墨,如射杀匈奴射雕手,射杀敌军白马将,射退敌人的追骑等。最有名的事迹应该是他外出打猎,误认草中石头为老虎而将箭头射进去石头里,及驻守右北平时,一次射杀老虎的事。
(2)「号令不烦」
在「号令不烦」方面,汉时李广、程不识都是有名的将领,程不识曾说:「李广军极简易,然虏卒犯之,无以禁也;而其士卒亦佚乐,咸乐为之死。我军虽烦扰,然虏亦不得犯我。」[9]李广、程不识一宽一严,呈现不同的带兵风格,然「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10]司马迁利用对照方式突显李广带兵的特色。
(3)「仁爱士卒」
在「仁爱士卒」方面,李广为官清廉,得到赏赐经常分给他的部下,饮食总与士兵在一起。李广带兵,遇到粮食缺乏水源不足的时候,若看到水,还有士兵没有喝到水,李广不靠近水。有士兵还没有吃到饭,李广则一口饭也不吃[11]。他对士兵宽厚不严苛,因此士兵爱戴他,乐于为他效力。因此,当李广自杀的消息传出后,他的军中同袍及天下不论认识还是不认识他的老百姓,都为他哀痛。
2.缺点
由司马迁笔下,李广是一个具有善于骑射、为官廉洁、爱护部属等优点的人。但同时他也有不少缺点:
(1)木讷少言
李广不善言辞,是一个木讷少言的人[12]。在官场上不易与人沟通、表达自己的意见、展现自己的优点。
(2)「号令不烦」
前面提到的「号令不烦」是优点但也可以是缺点。如同前文所引程不识所说:「李广军极简易,然虏卒犯之,无以禁也」。如果遇到敌人突然攻击,李广军队恐怕就不易抵挡了。
(3)「自恃其能」
且李广恐怕也犯了「自恃其能」的毛病[13]。明明箭术有缺陷:必定要在数十步之内,且确定能射中才会发射。因此造成他曾受困敌军、曾被猛兽所伤的惨痛经验。而且至汉武帝时,对匈奴作战已经采取主动出击战略,与文帝、景帝时的以防守为主已明显不同[14]。李广既然知道自己的箭术有缺点却没有想办法改善,在此情况下想建功立业非常困难。
(4)缺乏政治智慧
景帝时,吴、楚七国叛乱,「广为骁骑都尉,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以梁王授广将军印,还,赏不行。」[15]李广身为国家重要的将领,却看不清楚汉景帝与梁孝王兄弟之间的政治斗争,也难怪无法受到封赏。
(5)心胸狭隘
李广性格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即心胸狭隘。他曾杀霸陵尉:当李广被削职为民时,有一天带着一名随从外出,回来时经过霸陵亭,霸陵尉当时喝醉了,大声喝斥、禁止李广等人通行。等到李广被任命为右北平太守时,趁机请求让霸陵尉与他一起赴任,但到了军中就将霸陵尉杀了。很明显地李广是在「公报私仇」,也不管掌权者对他杀霸陵尉这件事做何感想。而这件事也说明了李广缺乏容忍与宽恕他人的雅量。
(6)诈骗而杀死已投降的敌军
李广自认自己的能力不比别人差但是却无法封侯,曾与精通望气之术的王朔私下讨论原因。王朔请他回想是否曾做过令自己悔恨之事。李广回想后说,在陇西太守任内,有一次羌人反叛,他使计谋诱骗八百多人投降,之后却还用诈骗手法把他们都杀了,使他非常悔恨。王朔说,人的祸事莫过于杀死已投降的人,这也就是您无法封侯的原因[16]。
最后,李广因生霸陵尉的气而杀人及不愿受指责而自刭,都突显了他无法忍受别人一丝一毫的侮辱。虽然,「李广之死固然是为了保全个人的自尊和名誉的自杀行为,但汉武帝和卫青两人多少是要负上相当一部分责任的。」[17]但李广保全个人的尊严,欠缺「忍辱」的修养,还是造成他悲剧结局的主要原因。
(二)李陵
李陵如同其祖李广,也是一个善于骑射、爱护部属的人。汉武帝派他带领骑兵八百人,深入匈奴领土察探地形,表现出他的胆识过人与勇敢机智。
《汉书‧李广苏建传》对李陵的一生,基本上围绕在李陵兵败投降这个重要事件上,对李陵寡不敌众及投降敌军前后的复杂心情做了详细地描写,也借此展现他的人物特色。
1.作战「深具谋略」但「自恃其能」
李陵带兵作战虽「深具谋略」但「自恃其能」。事件的开始,汉武帝召李陵,只想命他帮忙贰师将军做其部属。但李陵的雄心壮志显然不止于此,且在汉武帝说:没有马匹可以分配给他时[18],李陵还自负地回答说:用不着马匹,希望率步兵五千能以少胜多。李陵对于匈奴的作战确实深具谋略,斩杀许多敌军。但兵力实在过于悬殊、得不到援军及反叛汉军的献计,被匈奴几万大军包围,李陵的军队在极凶险的处境中虽然浴血作战,依然难逃战败的命运,最后投降匈奴。
在投降前,李陵曾说:如果再有数十支箭,我们就能够逃脱了。他对于战败充满悲愤与不甘。他曾对部下叹息说:「兵败,死矣!」但为部属所劝,因此又说:「公止!吾不死,非壮士也。」此时即已对生或死产生过犹豫。当汉武帝问司马迁对李陵之事的看法,司马迁为李陵辩解时说:
且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輮戎马之地,抑数万之师,虏救死扶伤不暇,悉举引弓之民共攻围之。转鬬千里,矢尽道穷,士张空拳,冒白刃,北首争死敌,得人之死力,虽古名将不过也。身虽陷败,然其所摧败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 [19]
「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或许就是李陵当下决定活着的重要考量。
2.内心的冲突与矛盾
(1)忧「丈夫不能再辱」
汉昭帝时,派任立政等人到匈奴招李陵归汉。他的回答从:「吾已胡服矣!」到「归易耳,恐再辱,奈何!」再到「丈夫不能再辱。」[20]李陵此时内心应是充满着「无言的悲痛」[21],由于公孙敖之误,他的亲人早已被杀。
(2)生与死的矛盾
由李陵对苏武之言:「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22]可以看到李陵对自己辜负汉朝的痛苦,也对汉武帝法令的变化无常充满疑虑。可是当他看见苏武的至诚时,喟然叹曰:「嗟乎,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23]表达了他对苏武深深的自惭与羞愧不如。
最后,在苏武返回汉朝之前,李陵与苏武道别时说:
陵虽驽怯,令汉且贳陵罪,全其老母,使得奋大辱之积志,庶几乎曹柯之盟,此陵宿昔之所不忘也。收族陵家,为世大戮,陵尚复何顾乎? [24]
之后,陵起舞,又歌曰:
径万里兮度沙幕,为君将兮奋匈奴。路穷绝兮矢刃摧,士众灭兮名已隤。老母已死,虽报恩将安归! [25]
李陵将自己陷入了想寻找机会报效汉朝,但母亲等家人却又已被杀死的矛盾情境。这无可挽回的局面,形成的是一种悲凉的氛围,让他把哀伤、难过、痛苦、羞愧、怨恨等复杂的情绪纠结于心。他内心的绝望、悲凄也在与苏武道别时表露无遗。
四、结语
由上文的探讨,李广与李陵祖孙两人到最后其实都身陷有志难伸、有口难辩的境地。王勃云:「李广难封」,李广终身未得封爵,除了他本身明显的性格缺点外,汉武帝曾私下对卫青说:「李广老,数奇」[26],「数奇」则是《史记‧李将军列传》中,司马迁对于李广不能封侯的暗示[27]。所以,李广终究难封。而李广最后因羞对刀笔吏,不愿受辱而自刭,则完全是为了捍卫个人的自尊和名誉。
而李陵际遇与其祖李广同样不幸。李陵自炫其勇、自恃其能,仅率步兵五千出征,是造成他失败的原因。但汉武帝听信谗言、不明事理、刻薄寡恩,又何尝不是加深了他个人与家族的不幸的重要原因。且最后虽投降不死,心里复杂的情绪抑郁纠结终生。 《汉书‧李广苏建传》论赞云:「孔子称志士仁人,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使于四方,不辱君命,苏武有之矣。」[28]班固对苏武的推崇赞扬是毋庸置疑的,但赞扬苏武有节有义的同时,即隐含了班固对李陵不能以死殉国的不满。
生死是人生重大事件。李广与李陵在关键时刻一人选择自刭,一人选择活下去,这里牵涉到面对关键时刻求生还是求死的问题。
「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士可杀不可辱」这些观念,长期且深深影响着传统中国社会。有学者统计,《史记》中自杀可计数者有622人[29]。关于自杀的模式,不同学者也有不同的分类法[30]。自杀,成为一种避免受辱的方式,而「为避免个人尊严受辱而自尽,此类事件在《史记》中出现频率极高。」[31]因为「生命固然可贵,但生命的存在不能以牺牲生命的尊严为代价。」[32]所以,司马迁《史记》中对那些在关键时刻为实践理想、宁死不辱而从容赴死的人给予很高的评价。如:项羽、屈原、李广等人。
但在此同时,司马迁在《史记》中还赞扬了许多关键时刻保全生命、忍辱负重的人,如伍子胥、韩信、季布等人。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也认为李陵「素与士大夫绝甘分少,能得人之死力,虽古名将不过也。身虽陷败,彼观其意,且欲得其当而报汉。 」[33]虽然最后兵败到投降这样不得已的地步,之所以苟且活下来,是想要忍辱以求将来建功。且「勇者不必死节」、「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34]在死得其所的前提下,司马迁为李陵、也为自己的隐忍苟活、发愤著书找到了立足点。
因此,「如何评价生死的价值,关键就在于在何种条件下为何种目的去决定一个艰难的选择。」[35]李广不愿受辱自刭而死,悲剧英雄的形象也就因此铭刻在人们的心上。而李陵对生存的选择,与传统「家国、节义的价值取向」[36]这样的观念显然是完全违背的。虽然有司马迁为他辩解,但终须面对许多平常人难以忍受的挫折与苦难,他的悲哀与无奈将更胜于李广吧。
答:为了体现出李广将军满门忠烈,征战疆场,保家卫国,四代将星。与最终抄家灭门的下场形成对比。李氏家族在悲壮、神秘的宿命中结束了一百余年的戎马生涯。
为什么司马迁要把李广的后人也写入李将军列传?
答:[6]写全国军民对李广死亡的悲伤,当然也包含了作者自己的悲伤,在此司马迁早已将个人生命情感融入角色中。 (二)李陵李陵是李广的孙子,司马迁因为李陵之事而惨遭腐刑,在《史记‧李将军列传》恐怕不适合多说什么,因此传中对于李陵叙述得较...
答:因为在李陵事件后,司马迁接受了宫刑,在创作《史记》时,以另类身份去看待历史,诠释历史。司马迁是一个很有才能的人,接受宫刑以后,司马迁被迫从一个被人们看不起的社会最底层的那个社会身份去看待人,看待人生,看待历史,在...
答:他虽然打了败仗,可是杀了这么多的敌人,也可以向天下人交代了。李陵不肯马上去死,准有他的主意。他一定还想将功赎罪来报答皇上。”汉武帝听了,认为司马迁这样为李陵辩护,是有意贬低李广利(李广利是汉武帝宠妃的哥哥)...
答:“列传”的要求是立功名于天下,有功者可以进列传,有名者也可以进列传,李广可以说两样都沾点,可两样都不算高,功不至封侯,名不至于动天下,司马迁将其写进列传,显然是有自己的感情在里面。司马迁跟李广...
答:也就是变为太监。这在当时是非常大的耻辱。司马迁几次想寻死,但都被人拦了下来。于是司马迁便开始写《史记》。由于司马迁本身就出生于史官。再加上年轻时到处游历,知道很多历史典籍,于是便有了想把它写成一本书的冲动。...
答:汉武帝根本听不进去,诛杀了李陵一家并且司马迁也因为此事触怒了汉武帝被下了大牢。之后司马迁被处以宫刑(也就是被阉了),这在古代对于一个男子来讲是莫大的耻辱,然而司马迁忍辱负重,竭力完成自己及父亲的理想,创作出了...
答:同时,作者在李广坎坷悲惨的一生际遇中,也寄寓了自己的满腔悲愤与辛酸。司马迁刻画人物形象,首先是能准确地把握人物的基本特征加以渲染,使人物的个性特征非常突出。“善骑射”是李广的基本的个性特征,能观整篇作品,系以李广...
答:李广苏建写合传的原因如下:原因在于二人都是抗击匈奴的著名将领,但是将李广的孙子李陵和苏建的二儿子苏武同时列入,则明显带有比较之意。因为李陵虽出于无奈,在匈奴生活二十余年,最终客死他乡,毁了西汉名将李广的英名。
答: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正当司马迁全身心地撰写《史记》之时,却遇上了飞来横祸,这就是李陵事件。这年夏天,武帝派自己宠妃李夫人的哥哥、二师将军李广利领兵讨伐匈奴,另派李广的孙子、别将李陵随从李广利押运辎重。李广...
19829838113&&高二语文 为什么司马迁要把李广后人写入《李将军列传》 - 》》》 因为飞将一生戎马为大汉立下无数功劳,但是他的后人却没有好的生活,太史公既为将军感到不公,又对政府感到失望.
19829838113&&为什么司马迁要把李广的后人也写入李将军列传? 》》》 太史公自序云:「勇于当敌,仁爱士卒,号令不烦,师徒乡之,作李将军列传.」[1]对李广有很高的评价.王昌龄广为流传的名诗:「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19829838113&&史记中为什么司马迁要为李凊辩护,因为什么事情为他辩护 - 》》》 李陵兵败投降匈奴,汉武帝要杀他全家,但是李陵是飞将军李广的后代,司马迁也与李陵私交甚厚.所以求情.
19829838113&&李广之孙李凌是怎么死的真的当了匈奴的将军了吗 - 》》》 是的 但是史学界一直认为司马迁的说法,李陵是假意投降匈奴,意图有一天能够回到中原,其实李陵投降匈奴,汉武帝要负主要责任,不能选择好的统帅,选择李广利这样的庸才,嫉贤妒能,残害忠良,最后也背叛汉武帝,这也是他的人生一大败笔,李陵投降匈奴,让陇西李姓百年不振,直到北周的时候才有所起色,李陵是病死,也就是我们说的自然死亡
19829838113&&司马迁为什么这么推崇李将军 - 》》》 司马迁对李广如此青睐,有几层原因.最表层原因,可以说司马迁能够通过文字传达出他写作《史记》列传的总意旨. 司马迁自称他的这部著作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其对人生的理解(天人之际)又在社会总结(古今...
19829838113&&司马迁为何要为李陵辩护? - 》》》 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正当司马迁全身心地撰写《史记》之时,却遇上了飞来横祸,这就是李陵事件. 这年夏天,武帝派自己宠妃李夫人的哥哥、二师将军李广利领兵讨伐匈奴,另派李广的孙子、别将李陵随从李广利押运辎重.李广带领...
19829838113&&司马迁为何要把李广,卫青霍去病分开写,更是贬低卫青霍去病,褒扬李广,李广战功无数,却未被封侯,真是 - 》》》 你好,分开写这不是他的错,这是中国古代制度的写照.李广未封侯这就是当权者的智慧了.
19829838113&&司马迁为何为李广立传?在这篇传记中,他倾注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 》》》 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单独为李广立传,并满怀激情地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来赞美他,这意思是说:桃树李树不会说话,凭着花和果实,自能吸引人们在树下走成一条路. 此后,“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就成为人们广泛应...
19829838113&&司马迁为什么会对李广 - 》》》 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说: “勇于当敌,仁爱士卒,号令不烦,师徒向之,作 《李将军列传》 ” . 《史记》的安排上,卫青的诸多副将中只有李广设有专传,就连功名显赫 的骠骑将军霍去病的传也是附在卫青传之后, 可以想见司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