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佛学-欧洲杯买球app
什么是佛
第一、 佛是人而不是神
释迦牟尼
看遍全世界各个宗教,除了佛教之外,没有一个宗教的教主不是以超人的“神”格自居的。这个神能够呼风唤雨,点石成金;他主宰着人类的吉凶祸福,它操纵着万物的生死荣辱。人类只有匍匐在他的面前,赞美与讴歌,把一切成功与荣耀归于万能的神,信仰他的才能上天堂,反对他的只有堕入地狱,绝无抗辩申诉的余地。 而佛教的佛祖——释迦牟尼,他来到人间的第一句话就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这里要请读者们注意的是:“唯我独尊”的“我”字,并不是单指的释迦牟尼本身,而是指的全体人类的每一个人。这句话的正确解释应该是:人在宇宙中是顶天立地的,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的主宰,决定着自己的命运,而不必听命于任何人或任何超乎人的神。 释迦牟尼将他的觉悟、成就及造诣,完全归功于人自己的努力与才智。释迦牟尼认为,一个人的吉凶祸福、成败荣辱,决定于自己的行为之善恶与努力与否。没有一个人可以提拔我上天堂,也没有一个人可以把我推入地狱。赞美与讴歌不能离苦得乐,只有脚踏实地去修心养性,才能使自己的人格净化、升华,使自己享受到心安理得的快乐。 释迦牟尼也不能像变戏法似地点石成金。他主张“要收获什么,就先要栽种什么”。他不能使一棵莲雾树长出苹果来,你若想收获苹果,就先要播下苹果的种子。释迦牟尼只不过是告诉你如何栽培,以便来日有丰硕的收获,但栽培的工作还是要你自己动手。 梁启超先生在《学问的趣味》一文中,不是也做过这样的比喻吗?他说冬天晒太阳的滋味舒服透了,但“太阳虽好,总要诸君亲自去晒,旁人却替你晒不来”。 释迦牟尼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次),无非是为我们指出一条“成佛之道”——自己创造最彻底圆满的智慧与人格。但这一条路却是要自己凭着毅力、智慧、恒心去走完它。所以佛说:“工作须你们自己去做,因为我只教你们该走的路。” 成佛没有捷径,修行是点滴功夫,“不经一番寒彻骨,焉得梅花扑鼻香?”
第二、 佛是真平等者
我说佛是真平等者,并不是信口胡说的,我们先就当时印度的社会背景来观察:谁都知道释迦牟尼时代的印度,社会分成婆罗门、贵族、平民、奴隶四大阶级,而贵为太子的释迦牟尼眼见社会阶级的不合理,毅然树起平等的旗帜,主张废除阶级对立,倡言众生平等。 (一)无缘大慈:佛教主张不但对跟自己有关系的人要慈爱,如自己的父母、亲戚、朋友等;同时对跟自己没有亲戚、朋友关系的人也要慈爱,如跟我从不交往或素不相识的人,也一样地关怀爱护。“无缘大慈”用儒家的话来说就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也就是《礼运大同篇》所说的“不独亲其亲、子其子”的意思。 (二)同体大悲:同体大悲就是一种人饥己饥、人溺己溺的精神,把宇宙间一切众生看成人我一体,休戚与共、骨肉相连。 儒家所说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又说:“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正可表现“同体大悲”的胸襟。而地藏王菩萨“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悲愿深心,更是同体大悲的极致。 最后我要加以说明的,也就是最能表现佛教“真平等”精神者,就是佛教平等的观念,并不只局限于万物之灵的人,佛教反对“人类以外的一切动物都是被创造来给人饱享口腹”的论调。一切动物临死时的悲鸣哀号,真是惨不忍睹,恸不忍闻,连孟子都要慨言:“闻其声不忍食其肉。”佛教更进一步地肯定,这些被我们自诩为万物之灵的人类所滥捕乱杀的动物,无不具有佛性——一种来日可以成佛的潜能,纵使人与其他动物之间,在形体上、智慧上有所不同,但在求生存的权利上,在佛性上却是平等的。就像一个穷凶极恶或是愚蠢无知的人,他亦具有“人性”一样,我们要以“人道”来对待他,用“人道”来教育他、感化他。古人说:“天有好生之德。”又说:“万物与我并生。”都是一种视万物为一体的平等思想。只是没有佛教说得如此透彻罢了。
第三、 佛不是独一无二的,人人皆可成佛。
在前面第三点里,已经提到过佛与众生,只是在于觉悟时间的先后而已。韩愈说:“闻道有先后。”正可拿来做辅助说明。 “佛”只是对一个觉悟者的通称而已。就像我们称能够“传道、授业、解惑”的人为“教师”一样,教师不只一位,人人可以做教师,处处可以有教师。同样的道理,佛不是单指释迦牟尼一个人,人人可以成佛,处处可以有佛,人在佛中,自然成佛。机智地辩证出了佛就是自然,而自然就是万万千千,包括花草树木,人鬼禽兽,即便纵然是魔,只要放下屠刀,也可成佛。而人若想成佛则需自然,万万不可急于求成,要心如止水,要破除贪,嗔,痴三毒。只有这样就会自然而然,顺理成章立地成佛。其外,不只这个世界有佛,宇宙中无数个星球上都可以有佛。(当然也有众生。) 这一点也是佛教同他教根本不同的地方,其他的宗教只能承认他们“独一无二”的神,而尽力地攻讦、否定他教的神,称他教的神为“假神”。 同时在他们的教义下,人类无论如何地努力奋斗,永远不能与神并驾齐驱,同处于平等的境地(永远是主仆关系)。因为神是造物者,而人只不过是神所造的“物”之一而已。
第四、 佛不是生而知之者
释迦牟尼是一个平平凡凡的人,他姓乔达摩,名叫悉达多,西元前六世纪生于北印度,亦即今天毗邻尼泊尔南方国境,卡德曼多约二百公里处伦明丽的地方。 他在二十九岁那年舍弃了即将可以继承的王位,出家学道,寻求解脱人生苦恼的方法。六年后,也就是三十五岁的时候,释迦牟尼在尼连禅河旁的菩提树下证得了正觉,正确而透彻地觉悟了宇宙人生的根本道理。我简单介绍佛陀修行的经过,主要的目的是要告诉各位,释迦牟尼同我们一样都是平凡的人,他能够藉修行而悟道,所有千千万万的人类也都可以群起仿效,依照他所垂示的教法修行而证果。 释迦牟尼——他只是人类无数的先知先觉之一,而我们是后知后觉者。佛与我们的不同,不是在人格上、地位上的不同,只是在一个“觉”字的不同罢了。即韩愈说的:“闻道有先后。”
第五、 佛教不承认有顽劣不可教化的人
佛
依照其他宗教的说法,他们的教主或万能的主,在百般威迫利诱之后,或苦口婆心、谆谆教诲之余,如果仍然不知幡然觉悟,投靠到神的旗帜下,忏悔、承认自己是个迷途的罪人,可怜的羔羊的话,那么一旦最后的审判到来,一律打入十八层地狱,永不超生。 古人说:“浪子回头金不换。”世上做人父母的,永远敞开着大门,盼望着浪子能够回头,尽管他们的子女是个罪恶满盈的强盗。从来没有一对父母,希望或忍心自己的孩子永远在暗无天日、水深火热的地狱中受苦的。 佛教承认人性是善良的,只要放下屠刀,立地就可以成佛。佛更认为真正的“犯人”不是罪恶,而是无知,一切罪恶都是由于无知(佛教叫“无明”)所引生出来的。因此苦口婆心地、日夜不停地开导、启发众生,就变成佛的责任了。佛关怀众生,“如母忆子”,不但不忍心众生身受地狱之苦,而且广发“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的誓愿。(菩提是“觉悟”或“正道”的意思,证菩提就是得道或成佛之意。)这是何等的慈心!何等的悲愿!这才是真博爱!这才是真怜愍呀!
佛教的定义
佛教的真实含义就是佛学。因为佛教实际上就是释迦牟尼佛所传下来的学科;或者可以说,佛法是让凡夫人通过修学以达到佛之境界的一种方法,因此,佛教就是佛学。佛经对佛教的定义就是两个字:“教”和“证”。教,是释迦牟尼佛亲口传讲的,或是经过释迦牟尼佛加持和开许,然后由菩萨们写下的经论,如藏传佛教的《丹珠儿》和《甘珠儿》;证,是指个人的修证,其中包括了戒——戒律、定——禅定、慧——智慧三部分。也就是说,教证这两个字代表了整个佛法;另外,还有更重要的两个字,也可以概括佛法的所有定义,那就是“智”和“悲”。我们今天就从智悲两方面来谈谈佛教。所有的佛教,包括大乘、小乘,显宗、密宗的内容,都可归纳于智悲当中。智悲双运,是整个佛教的精华所在。修行就是要修智悲双运,所谓学佛,也就是学智慧与大悲。那么,烧香、磕头、念经等等是不是学佛呢?是学佛的一部份,但不是最主要的内容。佛是什么呢?唐卡中画的面色金黄、结跏趺坐的佛是不是真的佛呢?那是不了义的佛。大乘佛法认为,佛的化身与报身,是佛陀为了度化凡夫与十地菩萨而分别显现的形象。佛为了能与凡夫人沟通,就必须显现化身。虽说每个众生都具有如来藏,但由于没有证悟,因此佛的法身对我们还无法起到作用。要想证悟,想走解脱道,就必须依靠化身与报身佛的引导,然而,化身与报身都不是真正的了义佛,唯有法身才是真佛。所谓的法身佛,就是指智悲双运。我们学佛,就是要学智慧与大悲。所谓的成佛,就是指断尽所有的贪嗔痴烦恼之后,所显现出的原本具备的如来藏之所有智慧与大悲。除此之外,别无他意。宁玛巴的高僧荣森班智达曾说过:佛教永不改变的定义,就是智与悲。除此之外,没有其它任何解释可以完整地表达佛法的内涵。他还认为:学佛的方法不一而足,用哪个方法都行。譬如净土宗的念佛是方法之一,禅宗的打坐参禅也是一种方法,但不能认为除了念佛以外,其它的方法都不算是学佛;同样,出家人守出家戒,在家人守在家戒,这是两种方法。不能认为只有出家戒才是真正的戒律,或者认为守在家戒就不能成佛;密宗有气脉明点的修法,但这并不是成佛的唯一道路,不修气脉明点也可以成佛。这些都只是方法而已,有些方法可有可无,佛教并没有限定非用哪一种方法不可,但唯一不变的精华,就是智悲。任何方法如果修不出智慧与大悲,就不能成其为佛法。虽然这是荣森班智达的论点,但却是显密都认同的。总而言之,如果从智悲两方面来表述佛法,就能完整地概括佛法的全貌。 如果有人问:什么是佛法?则可回答说: 佛法就是智悲。 学佛是什么呢?就是学智慧与大悲。 (一)智 所谓“智”,是指佛的智慧,其与世间的智慧不尽相同,但也有类似之处。譬如,佛对娑婆世界——亦即世间人所说的宇宙——的描述,或对世间种种事物的看法,既有与一般凡夫的观点一致的地方,也有出入较大之处,但无论如何,佛之所言都有其一定的道理。例如,佛在描述宏观世界时,曾提到有须弥山、四大部洲等等的存在,这就与部分世人的宇宙观有着一定的差异,因为以常人的眼光来看,这些事物都是无法找到的。虽然在之前,我就已经讲过佛陀为何要如此描述的原因,相对于古代的人来说,如果能明白这个道理,对生活在现代的我们更具有深刻的意义。因为,古代人对宇宙的形成与结构所知有限,当时的佛教徒也不会对这个议题进行进一步的思维,所以没有必须解释的迫切性,但在当今世界,依赖现代科技而形成的宇宙观,尤其是对宏观世界的认知早已深入人心,其中就有许多与佛教亦异亦同的观点。为了不让世人对佛教产生误会,所以有必要再次予以说明: 佛陀传法的首要目标,就是要向每一位听法者确切地传达三法印的义理,如果不能讲清三法印的道理,就失去了传法的意义。凭什么说三法印如此重要呢?这是有经教为证的,佛陀在世期间,弟子曾问佛:佛陀圆寂后,若有外道假造佛经,该如何分辨正法与伪法呢?佛回答说:无论任何经论,只要包含了三法印的道理,都可纳入佛教之中,否则,就不是佛法。提纲挈领抓住要点,才是佛陀最看重的,这就是为什么佛传法时十分注重三法印的原因。释迦牟尼佛住世期间,在释迦教法的听众当中,有着各种不同背景的众生——外道、婆罗门教徒、天人、非人等等。其中以婆罗门教徒为主的很多听众,都持有与实际不符的宇宙观。佛陀深知,如果不合时宜地去驳斥他们,必然会引起他们的反感,弘扬佛法的事业也将受到威胁。为了与这些听众的根基相应,释迦牟尼佛便采用了一些善巧方便——虽然明知那些观点是不对的,却没有去推翻他们。只要能传讲三法印中诸行无常、有漏皆苦、诸法无我的道理,其它观点正确与否都不必在意。因为唯有通达三法印,才能让他们从轮回中解脱。其他诸如宇宙观等等学得再透彻,也与解脱没有任何关系。正因为佛陀没有更正他们的其它观点,所以当时的宇宙观就被保留了下来。当听众的根基发生变化时,佛即会适时地驳斥他们原有的宇宙观或其它观点,并建立一种与其根基相应的宇宙观,这些都是佛陀传法时所用的善巧方便。之所以会有不同于现代的宇宙观出现在经典中,就是因为这个原因。这种解释,并不是为了应付现代人所提出的“佛经内容与当代科学结论不一致”的质疑,才强词夺理用于搪塞的,而是在一千多年前就已经解释好了。因为当时的人并不具备现代人对宇宙所了解的知识,因此也没有必要作出什么解释。这就说明,佛陀利用这些权巧方法来调化众生,是具有远见卓识的表现。佛陀自己也曾说过,为了适合不同听众的口味,他传法时讲过许多相互不一致的论点,但唯一不变的真理,就是空性。例如,从世俗谛的角度来说,三法印中的诸行无常及有漏皆苦是真理;然而从胜义谛的角度来看,就谈不上是绝对的真理。唯有其中的诸法无我,才是绝对的真理。其实,纵使佛教对宏观世界的描述与现代人的认知不同,也不能证明佛教的观点是错误的。因为,所谓现代人对世界的认知,也只能说是现在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用肉眼或仪器所能观察到的世界罢了,谁也不能就此认定这是唯一的宇宙真理。佛教认为,六道众生看同样的一杯水,会有六种不同的显相;六道众生看世界,会看见六种不同的世界,这就是多种宇宙的概念。就微观世界的层面来说,以前也讲过许多了,现在只略提一下。从过去的经典物理到相 对论,再到量子物理,一路走来,这些科学的观点越来越接近佛教的论点。量子物理学的创始人也认为,自从提出了量子物理的论点,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认知,已朝佛教等东方文明所指引的方向迈了一大步。我提到这些的原因,就是为了指出科学与佛陀智慧相似的地方。 而它们之间的不同之处,就是只有佛才能讲出的那些论点。不论是现代的科学或哲学,就算再往前发展成千上万年,也永远无法达到佛的境界——空性、光明、万法皆为佛的坛城、本来清净等等。世间所有的思维与逻辑,所有的聪明才智,甚至神通,都无法感知佛的这种境界,这就是佛的智慧凌驾于所有知识之上的表现。话说回来,智悲的“智”,可以简单地解释为证悟空性的智慧。证悟空性包含了很多意义:证悟人无我,证悟显宗中观的空性,以及证悟大空性与光明;从密宗的观点来说,空性与光明没有任何分别,这也涵盖了大圆满的见解。在世间流传下来的所有文献及思想中,都不存在大空性这个名词,即使有的话,也只是将物质分解到不能再分的粒子后,所剩的一片 空白。而现在有些人就连这点都还不敢肯定,仍然要坚持保留能量的存在——能量也是物质。因为,如果连能量都不存在的话,那么所有的物质都将变成是无中生有的,对很多人来说,这是个无法接受的结论,因此,他们所能理解的程度,连显宗的境界都达不到。我在前面提过,在微观世界中,科学与佛的见解稍微有些相似,但这还不是佛的境界。虽然有一些七、八十年前的中国学者,不论出 家与在家人都有,曾用爱因斯坦的质能转换理论来解释空性,但都不是很恰当的,因为这种解释实际上是一种断见:质量转换成能量后,质量就消失了——原来存在的变成空无,但这并不是真正的空性。 佛所讲的空性,不须经过这种转换的过程,而且依照能量守恒定律,也无法承认从有到无的说法;即便承认,这些推导也绝对不符合佛 教所讲的空性。事实上,真正的空性并不是物质变成空性,而是既是物质,又是空性,在物质现象存在的同时就是空性,这才是佛所说的 空性。尽管现代物理学家对物质世界的认知,已与佛的观点相当接近,但在精神层面或空性的见解上,现代人与佛教的智慧相比,仍有着天壤之别。 以上所讲,就是佛教的“智”。 (二)悲 所谓“悲”,亦即大悲心。大悲心是大乘佛法的精华,因为所有的大乘发心,都是以大悲心为起始的。如果失去了大悲,就根本不能称 为大乘佛法。佛陀所讲的大悲,是世间所有的思想当中都根本不存在的见解。虽然中国的传统文化崇尚伦理道德,西洋文化提倡慈善与社会公益,但佛陀的自他平等、自他相换、自轻他重等思想,以及大乘菩萨所履行的无条件的奉献,却是整个世界绝无仅有的。如果要细说大悲,则可从两方面着手: 1、世俗方面的大悲 譬如,佛陀在学道之时,仅仅为了让一头饥饿的狮子填饱肚子,就毅然决然地布施了自己的身体;又譬如,倘若有人强迫这个房间里必须有一个人从十楼跳下去摔死,那么,符合大乘佛法真正意义的行为,就是房间里的每一个人都主动表示自己愿作那个跳楼人。这不只是嘴上说说罢了,而是发自内心的想到:“如果跳下去,一定会非常痛苦,不如让我来代替其它人承受这个痛苦吧!”诸如此类的布施及忍辱等行为,都是世俗方面的大悲心。佛法的真正意义,是不仅要这样发心,还要有实际的行动;不仅要从事救灾、布施衣物、看护伤病患者等解决众生暂时痛苦的慈善活动,而且甘愿为众生的解脱付出包括生命在内的一切代价。话说回来,我们不能因为慈善活动只能解决众生的暂时痛苦,就放弃力所能及的世间慈善之举。作为发心利众的大乘行人,社会上的慈善活动当然也应该参加。戒律中有一则故事:一个重病卧床不起的比丘,由于没人照顾,所有大小便都拉在床上,污秽不堪的景象大家可以想像。一天,释迦牟尼佛带着阿难来到这个比丘的住处。见到佛陀的大驾光临,比丘惶恐至极,然而,佛陀却轻言细语地安慰他,并让他把脏的衣物拿来,然后亲手替他洗。既然佛都能这么做,身为佛弟子的我们就更不用说了。不过,这还算不上是真正的悲心。真正的悲心,是在生死关头能做出舍己为人的决定,并付诸实行。虽然在某些其它的思想或理论中,也提及了这一点,但他们的悲心,却是片面的,范围很狭窄的;而佛的大悲心,却是针对所有的众生,而不是仅仅针对人类或佛教徒的。 2、超世俗的大悲 更广、更伟大的悲心,是绝不止于让众生吃饱穿暖,虽然这些事也要做,但却不是重点。最重要的,是要让所有众生明白轮回的真相及解脱的方法。首先是令众生了解轮回的真相,然后教导他们如何从轮回中获得解脱。佛最伟大的慈悲即在于此。 为什么呢?譬如,纵使将一位病人照顾得无微不至,直到康复为止,但这样能防止他以后不再生病吗?不能。我们能解决的,只是这一次生病的问题罢了,他在以后的生生世世中所要经历的病痛,我们是爱莫能助的;任何形式的财物布施,都只能暂时地解决他人生活贫困、衣食无着的问题,却并非长远之计。只有让众生明了生老病死的真相,引导他们修行,从而踏上解脱道,才能彻底地、永久性地解决他们的所有痛苦,所以,这才是真正的利益众生、度化众生,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救度。唯有佛这样的悲心,才算得上是大悲,其它世间的慈悲只能说是“悲”而已,还不能用“大”来形容,因为大悲心与佛的智慧有着很密切的关系,而菩提心也就是大悲心。大家都知道,虽然其他宗教所作的慈善事业比较多,但其以救人救世之名所挑起的战争也为数不少,所以,这是不是绝对的慈悲心还值得商榷。相对而言,佛教从来就没有要征服或降服的意思,佛也说过,他根本不在意人与人之间的战争所获得的胜利,他所强调的胜利,是通过调伏自相续所得到的胜利。其实,大悲还有很多不同层次的意义:佛曾经说过:“我告诉你们解脱的方法,要不要解脱,全由你们自己决定。”也就是说,每个众生的命运,都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而不是由佛陀来安排的。这种说法所表明的态度,就不像其他宗教所供奉的“救世主”或“造物主”,谁能上天堂,谁该下地狱,都由他们来主宰。由此可知,在大悲当中,也包含了佛教的自由、宽容、平等、和平等意义。 —— 摘自慈诚罗珠堪布著《智慧之光》
编辑本段佛学释义
释义
即佛法之学。自其探讨方向而言,通常侧重于思想体系、源流、发展之阐述等;自其内容范围而言,除佛陀所宣说之教法外,亦包括其以后之弟子、后世宗师、历代学者,以佛陀之教法为依据,加以解说、抉择、阐论之佛教各种宗要学说。又若就教法内容之类别而言,佛学统括理论与实践二方面,包摄教、理、行、证四法。至于现代所称之佛学,则是为将佛法流行人间,化度新学根器众生,或为因应时代学术潮流,而强调以新方法加以整理,并作有条理、有系统之说明,而使之学术化者。 佛陀将教法授予弟子,弟子们辗转传至后世,所结集之经、律、论三藏内容,不外剖释宇宙现象、人生真相,示导如何解脱以达究竟安乐之法门。故佛学所探讨之主题,系以人生解脱为中心,兼论及宇宙之问题二大部分。
〖什么是佛法〗
世界上任何一个政治朝代,很少有超过一千年以上的统治时间。中国的周朝,
号称是一个极长的朝代,前后一共也不过八百多年;罗马帝国,在东西分裂以前,
统一的时期,也不过五百年左右。但是,世界上的五大宗教——佛教,印度教,
基督教,回教、犹太教——都有千年以上的历史,回教是最年轻的一个,到现在
也已经一千多年;基督教则将近二千年,佛教、印度教和犹太教,都已超过两千
年。世界上以亿万计的个人死去了,万千的家族灭绝了,万千的国家和民族衰亡
了,独有宗教却能在各种激荡变乱中长存不坠。这个铁的事实,说明宗教是全人
类的一个永恒的需要。这个需要是超国家,超民族,超时间和超空间的。宗教不
但不是迷信,而且是人类的第二生命。地球上有人类一天,就有宗教一天。有些
人以为食和色是人类两个最根本的需要。其实这是不正确的。食和色是人类两种
生物性的需求,人类还有一个与其他动物不同的那就是宗教性的需要。请注意;
这里所说的“宗教性的需要;”是广义的,不是狭义的。宗教性的需要,就是人
类心灵对真理永恒,圆满,或至善,至关,至真的不停的追求。在这个片暂,苦
痛和迷茫的人生中,人类最是需要心灵的依托,凭藉和归宿。人生有许多的非人
力所能补救的缺陷和迷闷,悲哀和苦恼,这一切,只有在宗教中才能找到解释和
安慰。因此,宗教的需求,是人类最根本的三大需要之一。它的力量,有时远胜
过其他两大需要。因为这个缘故,宗教才能在世界上留存这么久!
以上系就需要的观点来说明宗教的重要性,现在再就因果的道理,来捡讨为
什么宗教会在世界上永久留存。
古代的帝王,大都说不上有什么政治理想,凭藉权术与武力,得了天下以后,
就乐享其成,还要把天下传给子孙。他们的目的或发心,多半是自私的,绝少有
广大的理想和悲愿。根据佛法所谓“如是因生如是果”的原理,以这种发心为因
地,焉能生万世太平的果呢?现代的政治领袖,则都以自己的国家或势力范围的
利益为前提。为了自己国家的利益,不惜牺牲正义,更不惜牺牲其他国家和人民
的利益与安乐。这种有限的心量,自私的企图,和不择手段的唯利主义,怎能为
全世界人类所崇仰,而能永恒的在全世界人心中长存呢?宗教之所以恒久留存,
就因为他的教义多半是超国家,超种族和超现世的。在教义上具有国家性和种族
性的宗教,例如日本的神道教和犹太民族的犹太教等,虽然也能因其具有宗教的
超现世性,而能在其本国或本族长存不替,但终究不能超越国族的界限,成为一
个世界性的宗教。这就是如是因生如是果的明证。世界上任何政治主义及政治措
施的所以不能在世界上留存长久,就因为这种主义或措施,每每只是为解决某时
代当前的问题,或人生某一部分的问题。其“发心”既偏狭,其意图多自私,所
以其价值微小,不够条件在人心中永恒存在。宗教就不同了,宗教的着眼点,不
但要解决人类当前的问题,而且要解决人生永恒的问题,不但谈人生,而且谈人
死;其心量不但超越国家,种族和阶级,而且超越现世。所以宗教能长远的为全
人类所需要。因为现世的一切,纵然能够满足,亦不过暂时的,人类决不能因现
世的满足,而以为得到真正的满足。
以上说明宗教对人生的意义,也说明了为什么二千五百年迄今,佛法的需要
和价值,亦愈见得明显,愈有研究及身体力行的必要。
什么是佛法呢?通常介绍佛教或佛法,多是从历史的观点来叙述,从释迦牟
尼佛的诞生、出家、成道、传教讲到以后分南进的小乘佛教及北上的大乘佛教,
以至传入中国后分各宗各派的说法。这种用历史的眼光来介绍佛法,虽然有它的
价值,但对于佛法是什么的这个问题,终究还仅说明了外表,而没有深入骨髓。
我今天并不想用三言两语在这短时间内,就可彻底解答什么是佛法,但想不采用
历史性的介绍,而试将这个大问题,用三个不同的方向来说明,至于我这种讲法,
究竟是否能使各位得到益处,还是要请各位不吝批评指正。
那三个不同的方向呢?第一是比较佛法和其它宗教的不同。目的是在用衬托
的方法来说明佛法。第二是以大乘佛法人人都具佛性的真理为中心,说明我们还
未成佛的原因及何以修禅定是成佛的途径。目的在用直叙的方法深入佛法骨髓。
第三是针对现代一般人的生活情况,介绍若干符合佛法修持原则而人人可以随时
随地容易实行的方法。目的在使人人易于自己体验,逐渐引入,终有一日,明白
佛法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现在光讲佛法与其它宗教的不同。
一般人都以为佛教只是世界上多种宗教的一种,凡是宗教,都是大同小异,
其实佛法和其它的宗教有着大大的不同,在今日人类思想紊乱,彷徨,各种宗教
都在声嘶力竭想挽救这个崩溃的趋势的时候,这些佛法和其他宗教的不同之点,
正是说明佛法为什么是顶伟大,彻底,积极,足以担当起挽救狂澜,解脱人生痛
苦的最上法门。
我这里所谓的一般宗教,是指佛教以外的其他宗教而言。这些宗教,在他们
的教徒之间,也许认为彼此的教义相差很大,不能相容相通;但我们如用佛教的
教义来和这些宗教的普遍宣传的教义比较,则觉得他们的基本教义,实很少大不
相同处,因此为易于说明起见,我将佛教以外的宗教系,列为一个系统,而拿佛
法来和这个宗教系统作比较。
我归纳比较的结果,认为佛法和其他的宗教有七个大不相同之点:
佛法与其他宗教的第一个不相同点:“佛法否认上帝造世界及最初的开始”。
所有一切的宗教,除佛教外,其他任何宗教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
他们都相信有一个万能的上帝,一个神圣不可侵犯的上帝;上帝创造世界,创造
人类,上帝什么都能做,什么都可以做。
可是佛法却不承认有这么一个创造世界万能全能的上帝,因为佛法在基本理
论上,根本不承认有一个创造世界的最初开始。佛法的理论:“开始”这个观念,
是因人类“有限”的心理,不能涵括万千的因果关系,为其本身的假定罢了。
让我举一个例子来帮助说明。譬如讲今天这个演讲吧,大家都说,是八点钟
开始,九点钟终了。所以我们说这个演讲绝不是一个最初的开始。因为显而易见
地,在演讲开始之前,还有其他许多“因果相续”关系的存在。八点钟以前,各
位或在家中,或在其他地方,纷纷到这里来。这些都是在演讲会以前所发生的事。
对这些事而论,八点钟的演讲是终了而不是开始。演讲会之后,各位又纷纷散去,
坐车的坐车,走步的走步,这些都是在演讲会以后所发生的事。对这些事而论,
九点钟的散会是开始而不是终了。因此“开始”这个概念,只有在对某一特指事
物而言时,方有其意义,否则就没有意义。最初的开始,或绝对的开始,是根本
无意义的。
一般宗教的“宇宙原始”论,即是犯了这个错误。将漫漫无究无尽的宇宙“
因果大相续流”硬生生地凭着自己的有限性的意思将它截断,硬说有个开始。因
为有这么一个最初开始的假想,所以接着就弄出一个创造世界的万能上帝来。问
题是:上帝如果是万能而又慈悲,他老人家为什么不把他自己创造出来的我们这
些苦痛的众生,当皮球一样,一脚踢上极乐天堂,岂不痛快!可是事实上,他没
有这样做。
实则上帝也是思想上的假定。上帝这个概念,是由于古代人民震慑于宇宙间
许多不能解释的现象,如雷电、地震、海啸、瘟疫等而来。人类创造出来这个“
神的”观念,不仅对宇宙现象的奇妙,有了解释,同时也满足了人类实际的需要,
使他们得到了“安全感”。这种观念,在人类政治社会的进展上有它的价值。可
是要谈真理,这种人为的假定,就很难自圆其说。佛法不但说明“最初的开始”
是人类有限性思维的产物,而且告诉我们,这个创造世界,造人造物的上帝,也
是人类思想中的幻想。佛法的智慧因此超过了其他宗教的基本教义,这是佛法和
其他宗教的最大的一个区别。
佛法和其他宗教第二个不相同点:“佛法的目的,是要使人人成佛,但其他
宗教,却绝不许可人成上帝”。
佛教里有至高的佛陀,有菩萨,也有天神;但是佛教里的至尊的佛却与其他
宗教的上帝完全不同。要说明这一点,我想先对“佛”下个简单的定义。通常我
们简称释迦牟尼佛为佛。在历史学家的眼光里,释迦牟尼佛是二千五百余年前印
度的一位思想家;在佛教徒的心里,释迦牟尼佛是这个世界里佛教的创始人或教
主,可是在佛法里,释迦牟尼佛是万万千千,在无尽世界中,无量诸佛中的一位
佛。我这里所要向各位介绍的“佛”,是无量诸佛的通义,是广义的。我试下的
“佛”的定义如下:
“佛”是一个理智,情感和能力都达到最圆满境地的人格。让我重复一遍:
“佛”是理智、情感和能力都同时达到最圆满境地的人格。换句话说,佛是全智、
全悲与大能的人。这里请注意佛法与其他宗教的不同点,佛不是万能,佛不能赐
我们以解脱。他只能教导我们,我们还要凭自己的努力得解脱。佛不能使我们上
天堂,或判我们入地狱。
佛不仅是和其他宗教中的万能上帝不同,释迦牟尼佛且告诉我们:这个理智、
情感及能力都能同时达到最圆满境地的人格(佛法中也叫做佛性)人人原都具有。
只有像平静的湖面上起了波涛,失去了明镜似的水面一样;人类恋着于外境及现
象,与假定的诸般设想,为所谓生存、名利、情爱、权力疲于奔命,一直到老死,
还不觉悟,因此埋没了本具的佛性;使其本具的至高的理智,至富的情感及无限
的能力,不能同时达到最圆满的境地,不能从烦恼苦痛中解放出来。佛陀(释迦
牟尼佛)说法应世的目的,即是在教导众生,开显其本具的佛性。佛的悲愿,是
要使人人及一切众生都成为和自己一样至善至上的佛陀。所以在佛的眼光中,一
切人类及众生,同具佛性,一律平等。
其他的宗教则不然。在其他的宗教中,上帝和人是永远二个对立的单位。上
帝是上帝,人是人。这位万能的上帝,是一切教示的中心。人要信奉上帝,才能
得上帝的救,人要得到了上帝的恩典,死后可以上天堂,去和上帝住在一起。可
是人却永远不能成为上帝,上帝与人之间,始终有一条鸿沟。基督教和回教中,
有所谓神秘主义派,虽也能达到很高的所谓:与上帝合一的境界;但此“合一”
“unification with god”,始终意味着一个二元,人毕竟不能完全成为上帝,
只能与上帝“合一”而已,此一对立“dichtomy”概念,实为其基本教义的限定
所形成。因此许多有高深境界的耶教圣哲,如埃克尔(master eckhart) 及回教
圣哲阿哈那佳(ai hallaj) 皆被指为异端。前者受到教会的严厉谴责,后者竟身
遭遇害而被处死。
佛不以自己成佛为满足,他要人人成佛,也教导大家如何成佛。这一个一切
平等、大智、大悲的怀抱,其伟大及深广处,确在一般宗教之上。总之,佛法是
教人要有自尊自信,为使自己从生死痛苦中解脱出来,为使一切众生从生死痛苦
中解脱出来。我们应该珍惜佛陀传给我们的教导方法,加倍努力,开显我们本具
的佛性,使人人成佛,完成理智、情感、能力之最圆满境地的人格。
佛法与其他宗教的第三个不相同点:“佛法是一个具有包含性和圆通性的教
理,其他的宗教,却多半是具有排外性的”。
佛法,尤其是大乘佛教的中心思想建筑在人人平等,众生皆有佛性的理论上。
因此在佛教中,找不出像基督教十诫中的第一条:“你不可相信假神”之类的教
义。基督教徒,以回教徒或印度教徒等等所信奉的神为邪神,回教徒或印度教徒,
也认基督教徒的上帝为邪神。彼此都说,你不可信奉假神。问题是哪一个宗教的
神是真的,哪一个是假的呢?这一个争端,竞致用战争去求解决,十字军东征,
和基督教的新旧教战争,都是历史上的实例。佛教就没有这种毛病。佛法相信佛
性平等,人人都可成佛,所以没有排外和专横的气氛。进一步说:佛教的大包涵
性与大容纳性,能包涵容纳一切宗教的教义。任何宗教中所讲的理论,佛法中都
具足。但佛法中不共的高深道理,却有很多在其他宗教中找不出来。例如就慈悲
救世这一点来说:佛教不但与其他宗教有共同的讲法,还进一步有无缘大慈,和
同体大悲的说法。广大菩提心和无尽庄严的菩萨行愿,以及甚深广大的空慧学,
也是在任何宗教教义中找不出来的。佛法绝不诋毁其他宗教。佛法相信众生根器
不同,教导之法,自不能泥一。各种宗教与哲学,皆有其价值和功用,各种宗教,
皆能在某一时间空间中,对某一类众生发生教化与利益的作用。依循任何一种好
的宗教,都可以使人在现世和未来世得到利益安乐。但如果要究竟解脱和圆满正
觉,那就必需要完成究竟解脱和圆满正觉的条件。佛法认为一切宗教,只有深浅
的区分,颇少邪正的差别。对任何一个问题,佛法都有几种不同深度的解说,来
适应各种众生的需要。佛法这种包涵容摄万象的特性,真是广大无边,不尽其际,
难测其底。
再举例来说:大凡具有高度智慧的人们,都能了解和容摄低级智慧的境界;
但低智人,却难梦相,更不能了解或涵摄大智慧人的境界。物理学家能了解涵摄
普通人的常识,但普通人却不能了解,更谈不上涵摄物理学家们的见解与境界。
唯大海水可纳百川,亦唯深广的佛法,能摄尽涵藏一切其他教法。
佛法与其他宗教第四个不同点:“其他宗教的神是有烦恼和有我见的;佛却
是无烦恼的大自在解脱者”
一般宗教都说:如果人不信从上帝,或是触犯了上帝,上帝就会发怒,会处
罚人,甚至于会将他永远打入地狱受苦。在各种宗教的记载中,很容易见到上帝
震怒,降灾惩罚世人这一类的故事和训诫。基督教的最后裁判尤其令人害怕;因
为这个最后审判,可能将你判入地狱去永远受苦,连翻身的机会都没有。如果这
些话是真实的,人类当真太不幸了。上帝最初就不该造人,而被制造出来的人,
因不信上帝,或未受洗礼,就被这慈悲的上帝,判入地狱,去永远受苦,真是一
件令人不可了解的事。我们姑且先退一万步,假定有这么一个全能上帝存在。现
在让我们来研究一下这个上帝的性格。上帝如果会发怒送人入地狱,他就是一个
有嗔恨心和报复心的人。嗔恨心就表示他的嗔烦恼种子,尚未断尽。各位现在听
我演讲,也许此时此刻,并没有发怒——最少我希望如此。但这并不表示,各位
没有发怒的能力。假使我此刻走下台来,无缘无故的,在你脸上,打一个耳光,
你马上会发怒。这说明贪、嗔、痴的潜能(种子),常常存在心中,根深蒂固的,
不容消灭,一遇外缘,马上就起现行。因此,不管人也好,神也好,他如果会发
怒,会惩罚忤逆他的人,他就是尚未断尽嗔烦恼种子的人。他在本质上还是一个
凡夫,根本还未解脱,更说不上是圆满至善的神!
佛不会发怒,不审判众生;佛不会发脾气,送人入地狱。如果人会入地狱,
那是他自己的业力,送他去的,决不是佛惩罚他而将他送入的。佛不但不送人入
地狱,佛还要入地狱去救他出来!所以,佛法决不会恐吓人说:“你不要冒犯佛
陀,否则佛陀发了怒,就会送你入地狱”。相反的,佛法却鼓励人,入地狱去度
众生。地藏菩萨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就是这种精神的表现!我们如
果把佛陀的品德,和其他宗教上的上帝来比较一下,就知道佛陀的超胜和伟大了。
佛法与其他宗教第五个不相同点:“佛教是民主的,和重理性的;但其他宗
教多半是独断性和独裁性的”。
因为佛法的基本教义,有其先天的平等性,宽容性和包涵性,所以在佛教史
上,所表现的,只是宽容和民主精神,与其他宗教的独断和不容忍精神,造成一
个鲜明的对照。在佛教史上,固然没有宗教迫害和异端裁判等等事迹,而相反的,
佛教和各宗各派,都有绝对自由的发言权,都可以随便发挥自己的意见,还可以
批评其他宗派的主张。其民主精神和重真理的态度,发挥到尽致时,竟至于“呵
佛骂祖”;在阐明诸法空寂,一切不可得的道理时,居然说佛是“乾屎橛”,说
“佛之一字,我不喜闻”。这种精神,何等彻底!何等豪放!在哪一种其他宗教
里,找得到这些表现呢!在其他宗教里,上帝或教主所说的话,是神圣不可过问
的。上帝的话,错也好,不对也好,教徒只许全部接受。但佛法却不然,佛教徒
对佛陀所说的话,可接受或不接受。因为佛陀所说的道理,因佛教徒根基智慧的
不一律,往往是多方面的;佛教徒可以接受佛陀所说的某一部份道理,而不接受
其他一部份的道理。在佛经里,我们常常可以看到,释迦牟尼佛向弟子及听讲的
人说:“我是真语者,实语者,不诳语者。”总是劝导听众,研究真理,注重理
性,从没有用威吓强迫口吻或手段来叫人听从的。《妙法莲花经》上明白的载着:
在佛要讲上乘难信的佛法时,竟有五千听众,自以为已经得到了解脱了的,不愿
听讲,离席而去。佛陀不但没有发怒,追究或责罚,而只是说:“他们机缘还没
有成熟,与其听了不相信引起反感,增加罪业,还不如让他们离开,也是好的”
这是何等包涵,民主及伟大!
佛法与其他宗教的第六个不相同点:“佛法的爱是无限的;其他宗教的爱,
是有限的”。
基督教的圣经上说:“你要爱你的邻居”,“你要爱你的仇敌”。这些训示,
都是很伟大的。由于基督教的教义,已统超越了国家,种族人类和现世,所以能
够有今日的成就。但是一般宗教的教义,虽多能超越国、族、人类和现世,却不
能超宗教。爱仇敌可以,但是决不能爱异教徒!一切可以忍让宽恕,但一涉及上
帝和宗教,不宽容不博爱的精神,就马上暴露出来了。最根本的问题是:这些所
谓异教徒,不也是上帝造出来的人类吗?同是上帝的“子女”,为什么无端制造
了出来,又要送他们下地狱去永远受苦?他的博爱,究竟在哪里呢?佛法的博爱
和大悲,则是无限的,绝对的,无条件的。佛法的爱,不只及于全人类,而且及
于全生物。佛法不但叫人要爱仇敌,而且叫人要爱异教徒。恒沙(印度恒河的沙,
这是佛经里常常引用代表极多数的意思)众生,若不度尽,誓不成佛!进一步从
哲理的观点来说佛法的爱,它是超越一切相的。这超越一切相的爱,和不可思议
的空性合一,于了达一切法不可得中,无缘大悲,任运兴起;这个空悲不二的哲
学,是佛教教义中,最高深最不可思议之处。这些教义,一下子是不容易懂的,
但我想趁这个机会,在这里提一提,使各位有个印象。
西藏嘎马巴大师的“大手印”原文中,有几句说明上述的教义,非常有力;
众生自性虽常为佛性 由不了知无际飘轮回
愿于苦痛无边有情众 恒常生起能忍大悲心
难忍悲用未灭起悲时 体性空义赤裸而显现
此离错谬最胜双运道 愿不离此昼夜恒修观
诸法与此心的无生空性,是法尔现成的。情感至极的同体大悲,也是本来具
足的。悟证诸法空性时,大悲心会不假做作,任运生起,这是微妙不可思议的事
情!对于被无明习气所覆盖,不能开显本具佛性的有情,佛陀自然会生起无比的
悲心。佛之慧眼,见我们众生之本性,皆是佛性;因此佛本能地觉得众生的不成
佛,是他自巳的不够圆满,所以他会自然地尽未来劫,去成熟一切众生,使皆完
成佛道的事业。有修证的学佛人,能常常有“我与诸佛同一体的”境界,而十方
诸佛却时时刻刻在“我与众生同一体”的境界中。唯有从这种高深的法尔境界里
兴起的大悲与博爱,方才是平等的,无偏私的,最彻底的,最圆满的,和超越一
切分别和限量的爱。
佛法与其他宗教第七个不相同点:“佛法所教的往生净土,和其他宗教的永
生天堂完全不同。”
一般不够了解佛法的人说:基督教祈祷上帝,死后登天堂,和佛教念佛往生
净土,并没有什么不同,这话表面上看来,好像不错,但仔细研究一下,就知道
其中有很大的差别。
其他宗教里所宣传的天堂,地狱,似乎是和这个人世间相对立的处所,天堂,
人世及地狱,似乎包括了整个宇宙。人世是暂时的考验场,天堂或地狱,才是真
正人生之终点。这是一个有限的及消极的论调。佛教所讲的净土,却根本与此不
同。佛法的宇宙观是无限的。大乘佛教,在开显诸佛广大庄严法界时,明白地说
明宇宙的无限性。恒河沙数世界,也仅是无尽法界中的一粟罢了。所以其他宗教
里的天堂,只有一个,而佛法中的净土,却多得不可思议。像阿弥陀佛的西方极
乐世界,只不过是广大无边,无穷无尽的法界中的一处净土罢了。进而言之,佛
法中了义的净土,可以在西方,也可以在东方,也可以即是这个世界。维摩诘经
里说:“心净则国土净。”你能自净其心,此土即是净土。所以往生净土,与投
身这个世界,本质上并无不同,也绝对不是一切的终点。
其他宗教里所讲的登天堂,所谓永生,是和上帝在一起,去享乐的。佛法根
据因果的原理。认为以有限的善因,是不可能得到无限永生的善果的,所以上天
堂去享受,将你的善因享受完了之后,还是要掉下来的。像仰天射箭一样,势力
尽了之后,箭就又回跌下来。佛法的往生净土,是说凭藉着你的善因,你就能够
到一个良好的修行环境(净土)里去而已。在诸佛宏愿的感应下,整个环境都能
助修行。修行有了成就,依照你自己的愿力,并不一定永远住在这个净土,而是
要到他方无尽世界去和再到这个世界来度脱众生。
综结的说:往天堂去享乐实在是有限宇宙论者的自私和消极的幻恋;而往生
净土再去修行,则是无尽悲愿菩萨的方便庄严!
佛法与其他宗教的教义,不相同的地方很多,前而所列举的七点,只是检最
普通及比较容易懂的来说,目的想用衬托的方法,帮大家对“什么是佛法”增加
一些了解。现在进一步从另一方面来研究:
(一)怎样才是佛;
(二)人类因什么缺憾所以不能显现这本具的佛性;
(三)佛陀传给我们什么方法使我们可以修炼以达到理智、情感及能力都同时存
在的最圆满境地的人格?
前面我已对“佛”试下了一个定义:佛是理智、情感和能力都同时达到最圆
满境地的人格,我这里必需说明一下,这个定义,并不能表示绝对的佛性,而只
是凭人的脑筋思想范围内,想对佛性作一个比较容易了解的解释罢了。说佛是理
智、情感和能力都达到最圆满境地的人格;也就说:佛是全智、全悲和大能的人。
什么叫做全智、全悲及大能呢?让我逐一的解释一下:
第一、什么叫做和全智。
佛的全智,包括两方面的大智慧:一个是纵深的,一个是横面的。这个纵深
的智慧,佛家称为“如所有智”;这个横面的智慧,佛家称为“尽所有智”。“
尽所有智”就是遍知一切法相,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智慧。
我们先来谈谈“如所有智”;我面前有一杯水,这杯水在常人的眼光看来,
不过是一杯解渴的饮料而已。可是在化学家的眼光看来,却是氢二氧一的化合物。
在物理学家的眼光看来,是无数的电子活动,或更近代的看法,是能(enetgy)
的一种形体,在哲学家的眼光里,是一连串的因果关系,或本体的表现。在菩萨
的眼光看来,是心识变现的幻相。在佛的眼光里,却是圆满佛性的流露。因此证
明,对同一事物,了解的深度,竟可以有这样的差别悬殊。佛的“如所有智”。
不但要透过凡夫、科学家、哲学家的境界,而且要透过圣哲们的境界!处于法性
尽地,不可思议的如如境地——法性实相。这种境界,非语言思虑所能及到,只
能以“如”字来代表,所以这个智慧,佛法里名之曰“如所有智”。
什么是“尽所有智”呢?“尽所有智”就是无所不晓的智慧,这种智慧的说
法,是很难为一般人所接受的。一个人怎能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呢?庄子说得好:
“吾生也有涯,知也无涯,以有涯逐无涯,殆矣!”廿世纪的人们,对于庄子这
两句话,尤具痛切的同感。从前的时候,也许还有所谓“通儒”、三教九流,无
所不知。在今天,一个人一辈子研究某一种学问的一个专题,就够他一辈子的努
力了,那能谈得上“无所不知”呢!因此一般都认为这种智慧是不可能有的。其
实说这是不可能的人忽略了顶重要顶基本的一个关键,要晓得他之所谓不可能,
是依据了人类习惯了的思想方法、特性及感觉来讲的;而人类的心识形态,思想
方法却正是使人不能达到“尽所有智”,不能成佛的根本大障碍!这个毛病,如
能根除,“尽所有智”,自能显现。
第二、什么叫做全悲。
全悲就是至上的、无比的、和圆满的慈爱。至上的慈悲,是应该有两方面的:
一个是视一切有情如自己,无差别,无厌倦的“平等大悲”;一个是显空有双融,
无生心性中法尔流露出的“无缘大悲”。
佛的大悲,不只是单纯的高度情感,而是最极情感,与最极理智,融为一体,
不可分的“智慧”。佛的理智和情感,是和普通众生不一样的。众生的理智和情
感,是相消而不相成的;是时高时低,此起彼伏的,是不能并起的。佛的情感和
理智(悲智)却是相成而不相消的,是同时并起的;是永远保持在最高极而不退
失的。理智与情感,在众生位,是水火不相容;在佛陀位,却成为水火相济。理
智与情感,在众生位,是两样东西;在佛陀位,却融成了一个整体。这个不可分
开的理智和情感,佛法上叫做“无缘大悲”无缘是理智之极,大悲是情感之极。
至极的理智与至极的情感,
慎贝海安县…… 佛学是精神思想上的修行,它不是片面、极端的思想,它的思想是科学的,但它所追求的又是不现实且超越科学的东西,所以…… (只是个人的片面理解)
邬蓓19194665139______ 简单的说一下什么是佛学? -
慎贝海安县…… 你可以先看看达摩的破相论. 【问】︰何谓『佛法、佛学、学佛、修行、禅』? 【答】︰ 学佛修行分两部份︰ 1.内在的︰让佛性教佛性〔灵魂教灵魂〕.由千百亿化身的肉身师父传法给你,传法时不讲话,得法时头脑也不知道,并打坐观光及...
邬蓓19194665139______ 最科学的怀男孩方法是什么? - 久久问医
慎贝海安县…… 你好,根据你提出的问题,目前在临床上生男孩还是生女孩没有什么最科学的方法,一般这种生孩子的概率是各占一半,没有方法是百分之百怀孕男孩儿,孩子的性别是由男性的精子在形成受精卵的时候决定的.不要在意是怀有的男孩还是女孩,要保持良好平常的心态去对待这种结果,孩子的性别一般是需要等到分娩的时候才能知道,建议怀孕期间还是保持积极平常的心情.
邬蓓19194665139______ 佛学是什么东西? -
慎贝海安县…… 佛这个字有多重的意思.前提:你先搞懂“佛”是什么意思,成佛又是怎么回事? 回答你的问题,学佛首先是为了断苦,苦从何来?说到底是因为智慧不足.智慧不足才做了好多蠢事,才引来那么多痛苦.佛这个字就有智慧圆满的意思.学佛就...
邬蓓19194665139______ 佛学的是什么意思 -
慎贝海安县…… 佛学是研究佛教的学问. 佛教本来没有佛学一说. 佛学是教外之人对佛教思想、理论的统称. 人们习惯上把学者研究的有关佛教的学问(学术思想),称为佛学. 把佛教的思想、理论和方法,称为佛学,是世人对佛教的误解. 佛教的思想、理论和方法,不由思虑所得,它是佛陀证悟宇宙人生的真相后,看到的实相,她不同于现在的任何一门学术思想. 它既不需要什么人来论证,也不需要什么人来研究,任何一个未开悟的人,都没有资格来论证它(这样的论证,没有丝毫的意义),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们所要做的,我们所能做的,就是按照佛的教诲,一步一步的去实践佛法,求证佛果. 学佛变成佛学,是佛教的不幸,是世人的悲哀.
邬蓓19194665139______ 什么是佛学? -
慎贝海安县…… 佛学 就是用哲学的方法论研究佛教的过程 所以说 佛学往往指的是佛教的经法律中的理论知识 研究佛学的人 往往并不修持 甚至不信仰佛教
邬蓓19194665139______ 佛学是什么?
慎贝海安县…… 佛学,即是一门学问.有人说,佛学与当今的许多科技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在几百年的科学发展流程之中,佛学带给我们的很多哲思,可以广泛的运用到生活,科学,经济等多层领域.况且,这还是一门比较深奥的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