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修行,到底什么才是修行?-欧洲杯买球app
学佛,就是在学做人,佛法,就是完成生命觉醒的方法,修行,就是修正自己错误的思想,见解,行为。
具体包括:孝顺父母,奉市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阿弥陀佛 !~
1、获得神通并没有一个具体的时间期限。有些人很快,而另外一些人很慢,快慢取决于他们过去生的巴拉密、修习方法、精进程度等许多因素。还有许多人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在今生证得神通。证得神通的人,只能是有慧根的三因结生者,三因结生者是指此人的结生心里拥有无贪、无嗔、无痴(即:慧根)这三因。结生心属于果报心,它是根据上一世临死时成熟的业决定的。如果当时成熟的是殊胜的三因善业,则能够生起三因结生心,如果是低劣的三因善业或殊胜的二因善业,则只能生起二因结生心,如果是低劣的二因善业,则只能导致无因结心。这里的二因,是指只有无贪和无嗔二因,而缺少无痴这一因。这三种人,比较容易辨别的是无因结生者,他们是那种在母亲怀孕期间并未受到外界因素影响,如误服对胎儿不利的药物等,而是天生发育缺陷,一出生患有聋哑或其他残疾。三因及二因结生者从身体方面很难辨别,他们都可以拥有健康的身体。
另外,佛音尊者在《清净之道》里强调,获得神通是相当困难的事情,他写道:初学者得遍的遍作(准备定)亦困难,于百人千人之中,或有一人能得。作了遍的准备定者,生起(似)相难,于百人千人之中,或有一人能得。生起了似相得以增大,而证安止定难,于百人千人中,或有一人能得。证得安止者,以十四行相调伏其心难,于百人千人中,或有一人能得。即以十四行相调伏其心者,得神变亦难,于百人千人中,或有一人能得。得神变者,即刻现起神变难,于百人千人中,或有一人能得即刻现起神变。
2、佛教里,获得神通的方法主要是依据定力的培育而得来的。
(1)他首先需要严格持戒,远离杀生、偷盗、邪淫、虚妄语、饮酒。最好能够持梵行五戒或布萨八戒。
(2)然后,他次第培育定力达到初禅、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的八种定。然后,他需要十四行相调伏其心。哪14种呢?(一)以顺遍,(二)以逆遍,(三)以顺逆遍,(四)以顺禅,(五)以逆禅,(六)以顺逆禅,(七)以跳禅,(八)以跳遍,(九)以跳禅与遍,(十)以超支,(十一)以超所缘,(十二)以超支与所缘,(十三)以支的确定,(十四)以所缘的确定。如果详细的分析,将会是长篇大论。这里只简要的讲一点。在他以某一种方法获得了八定之后,他需要以其他许多方法再获得八定。这里主要是以八种遍的方法,具体是指:地、水、火、风、青、黄、红、白共八种遍。按这里的顺序分别证得禅定,这是顺遍,如果从白遍开始证入定,再证红遍等,则是逆遍,从初禅开始证入定,则是顺禅,从非想非非想处证入定,则是逆禅。这是对心超强的训练方式。
(3)当他已经以十四行相调伏其心之后,他可以开始修习神通。为控制篇幅,这里仅以比丘证得宿命通为例。声闻的宿住随念是依于五蕴次第或以死及结生而忆念。是故欲如是忆念的初学比丘,自乞食回来及食后,独居静处,次第的入诸四禅定,并自神通的基础禅(注:指色界第四禅)出定,忆念自己完了一切工作之后曾坐于此座。如是应顺次的忆念其整天整夜所行的事情,即回溯其敷座,进入自己的卧座所内,收拾他的衣钵,食时,从村中回来时,在村内乞食之时,入村乞食时,出寺之时,在塔庙及菩提树的庭园礼拜之时,洗钵时,取钵时,自取钵时至洗脸时的一切所行,早晨的一切所行,后夜的行作,乃至初夜的一切行作。上面这些虽然普通的人的心也明了,但遍作(准备)的定心则极其明了。如果在这些事情里面有任何不明了的,则应更入基础禅,出定之后再忆念。这样他便成为象点灯时候一样的明显。如是顺次的回忆其第二日、第三、第四、第五日的行作。在十日间,半月间,一月间,乃至一年间的一切行作。以这样的方法而念十年二十年乃至在此生的自己的结生的人,他当忆念在前生的死的刹那所行的名色。智者比丘,只要在第一次,便能离去给生而取前生的死的刹那的名色为所缘。前生的名色既已无余的坏灭,而生起了其他的(名色),所以那(前生的)处所是阻障如黑暗的、劣慧之人是非常难见的。然而他们(劣慧者)不应说‘我离去结生而取前生的死的刹那所行的名色为所缘是不可能的’而断绝他的忆念。他们应该数数入基础禅,再再出定而忆念那(前生的)处所。譬如强人,为了要取造宫殿所需的栋梁而伐大树,只砍下枝叶,便坏了斧口的锋刃,不能再伐大树,但他并不放弃工作,跑到铁匠的屋内,把斧头整理锐利之后,回来再伐;若再坏了,亦同样的再修再伐。他这样伐时,已伐的部分不必再伐,只伐其未伐的部分,不久之后,便伐倒大树了。同样的,这样努力的比丘,从基础禅出定,以前已能忆念的不必再念,只忆念结生,不久之后,便能离去结生,以前生的死的刹那所行的名色为所缘了。(此段内容引自《清净之道》)当他能够知见上一世的死亡的情形,则已经属于宿命通了。他可以继续观察上一世自己或他人叫什么名字,多少岁去世,生在哪里,父母是谁、生活在什么阶层等过去生的种种。即如经中云:彼如是心得等持……安住不动时,引导其心倾向于宿住随念智。彼于种种的宿住随念,即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主、十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生、五十生、百生、千生、百千生、许多坏劫、许多成劫、许多坏成劫。‘我于某处,有如是名,如是种姓,如是容貌,食如是食物,受如是苦乐,有如是寿量。我从彼处死,生于某处,我亦于彼处,有如是名,如是种姓,如是容貌,食如是食,受如是苦乐,有如是寿量。我从彼处死,来生于此界’,如是忆念种种宿住的形相种姓。
由于本人专门学习南传上座部佛教,以上内容仅根据自己所学的传承介绍,汉传及藏传对此问题作何看法,暂无法为题主解答。
扶费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 佛法 就是觉悟的方法.佛法就是活法,非宗教,非哲学,而为今时所必需.把佛法落实在生活中就是学佛,修行.佛门常讲「开悟」.什麽叫开悟?天天都知道自己的毛病,这个人就开悟了.能够把自己的毛病改过来,就叫「修行」.心地清净平等,这人就「得道」了.身心清净,智慧就开了,就明白了宇宙人生的真相! 现今流行的修学法门,是净土宗的念佛法门.常读一部《无量寿经》,常念一句 阿弥陀佛佛号 成佛尚有余!
端娅18125917750______ 什么才是佛教的修行? -
扶费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 ”我回复说:“我很少打坐!”他很惊讶,问:“你怎么不打坐呢?这不是修行每天都要做的功课吗?”我回复说:“修行并不是仅以每天打坐这一种方式来进行的.” 另外一位网友也问我:“居士,你每天念金刚经吗?”我说:“不念.”...
端娅18125917750______ 学佛感悟:什么是修行 -
扶费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 修行是指具有自我意识的客观存在为了实现自主进化这一目的而主动对自身施加的一系列约束的总称.修行,即一刻接一刻的觉察情感、思想、言语、行动、念头.俗语中将修行当作做好事,如认为旧时官厅中权力大容易做好事救人,故有“公门里面好修行”之说.明·叶宪祖《金锁记》:“禁长哥呀!自古道公门里面好修行.”《野叟曝言》中狱官见文素臣查出隋氏被女禁虐待,跪地求告道:“公门中好修行,望老爷高抬贵手.”
端娅18125917750______ 什么是学佛什么是修道啊? -
扶费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 你这个问题很好啊,一点也不蠢.佛是佛陀的简称,是梵语的音译,意思是觉者,也就是觉悟了的人.学佛就是学习觉悟,学习解脱.道是中国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也",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道可以理解成真理.修道一般理解成追寻真理吧.个人体会道就是自然规律,而佛就是理解并完全尊重规律的人.所以学佛与修道本质上没有区别,就像东西方人都是人一样.
端娅18125917750______ 佛教中什么是修行?修行是在修什么?
扶费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 这个问题对于尚不懂得什么是修行的人,可能会作出许多答案,有的会认为念经、念佛是修行;有的可能认为印经、放生是修行;有的可能会认为每天烧香拜佛是修行;还有的人认为做善事就是修行.其实,这些只是修行外围的、表象的内容,可以积累一些功德,但都不是真正的修行.真正的修行是改习气,是从心上改掉自己不符合宇宙本性的意、言、行,使自己的意、言、行逐渐靠近道,这才是真正的修行.
端娅18125917750______ 信佛,学佛明白什么样才是真正的修行 -
扶费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 明心见性了,就算是真正修行的开始了.你什么时候彻底明白这几句话,你就真是明心见性了,是找到自己本来面目了.实际上这个时候你自己也知道自己明心见性了.这几句要么是佛说的,要么是开悟的祖师大德说的,试看看这几句:1、万法唯心所现,唯识所变2、言妄显著真,妄真同二妄3、知幻即离,不假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4、离一切相,即一切法5、心外无法,法外无心6、空不异色,色不异空,空即是色,色即是空7、如来藏中,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8、郁郁黄花,无非般若;青青翠竹,尽是法身
端娅18125917750______ 佛法是什么 什么是修行 -
扶费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 其实,这个问题概括起来,一句话就足够了,即:佛法就是生活,生活就是佛法的再现.记得多年前,我的一位非常具格的上师曾多次这样告诫说:“倘若你不是专职人员(出家僧)请不要讲佛法,倘若...
端娅18125917750______ 什么是修行? -
扶费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 按照释迦牟尼佛的教导,人生是苦,而这个苦是可以解脱的,这个解脱的过程就叫修行.修行是一条道路,一条通往人类内心最深远处的道路.而在这条道路的尽头,我们就可以找到一种智慧,这种智慧能够让我们了解到生命的真谛,使我们的...
端娅18125917750______ 如何才是修行 -
扶费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 于现实生活中,耽于计较的人,往往活得很辛苦;心识中,充满了烦恼和怨尤;因为,这种类型的人,太过於执著自我的感受与想法,眼目之中,完全是别人的言语和行为.这,于佛法中称之为随著色尘缘境而转.众所周知,人的思想发生变化...
相关主题
-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