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杯买球app-2024欧洲杯买球软件

佛教的主要教义及其发展与传播 问答题-欧洲杯买球app

2022-11-10m.anhuilife.com

  第一,佛教的基本教义。

  佛教理论的出发点是人生观,集中探讨的是人生皆苦和如何解脱人生苦难。因此佛教教义围绕着人生的基本问题展开的。尽管佛教在不同历史时期和各个派别的观点有所不同,但其基本教义是相同的。这些教义有:四谛说、三世二重因果、三法印、十二因缘、八正道。

  其一,四谛说。

  “谛”意为“真理”,是佛陀发现并教导人们的四条道理,即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苦谛论述的是,世俗世界的人生皆苦,具体有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蕴炽盛苦。

  集谛讲的是造成人生苦难的原因。佛教认为造成人生苦难的根本原因在于人的错误世界观和人生观(无明),在于人们内心世界的“我执”和“法执”。由于人们顽固地维护本来不真实的自我和本来虚幻的万事万物,因而造成种种“业债”和无尽的烦恼,这就是人生苦难的根源。

  灭谛认为,产生人生苦果和烦恼是可以根除的,断灭了苦果,即得到解脱,不入生死轮回,而达到永恒的涅磐境界。

  道谛论述了摆脱苦难,达到涅磐的具体方法和途径。佛教认为有八种方法,即八正道。

  其二,八正道。

  1、正见。对佛教四谛真理的正确见解。

  2、正思维。对四谛的正确思维。

  3、正语。说话要符合佛陀的教导。

  4、正业。正确的活动。

  5、正命。符合佛教戒律的正当生活。

  6、正精进。正确的刻苦的修行。

  7、正念。正确的思想观念。

  8、正定。专心修习佛教禅定,以达到涅磐境界。

  其三,十二因缘。

  佛教主张,芸芸众生在生死河中不断流转,永远不能摆脱轮回之苦,其中有十二种因缘组成了三世二重因果关系。这十二因缘是:“无明”缘“行”、“行”缘“实”、“实”缘“名色”、“名色”缘“六处”、“六处”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

  其四,三法印。

  三法印指的是印证是否属于真正的佛教观点、理论的三条标准。具体是:1、诸行无常。认为宇宙一切事物都是变化无穷的。2、诸法无我。认为一切现象都是因缘和合而成的,没有独立的实体为主宰。3、涅磐寂静。要求信徒要断绝一切烦恼,摆脱生死轮回,达到涅磐的境界。

  佛教的起源和在印度的发展

  佛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之一,也是当代世界性的第三大宗教,与其是在亚洲,传播极广,影响了许多国家的传统文化,是东方文明发展史上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佛教起源于公元前六——五世纪的古代印度,相当于我国春秋时期,距今约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佛教兴起的时期正是印度奴隶制经济急剧发展、大批城市国家兴起的时期。当时北印度有十六个国家,其中比较重要的有摩揭陀国和桥萨罗国,这两个国家都是佛教流行的较早的地区。

  古代印度阶级关系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种性分立制度。婆罗门教把人分成四个种性:婆罗门(祭司)、刹帝利(武士和军事贵族)、吠舍(农民、手工业者、商人)、首陀罗(雇佣劳动者、奴隶和土著人)。各个种性在社会中的地位、权力、义务和生活方式都是不同的,有严格的界限。婆罗门被称为“人间之神”,是当时的知识垄断者,人民精神生活的指导者。刹帝利是王权的主要支柱。这两个等级大体上构成了奴隶主阶级。因此,这时期的印度社会,阶级矛盾十分尖锐,民族矛盾也十分突出。在这种形势下,印度社会出现了许多对抗、批评婆罗门教的被称为“沙门”思潮的新宗教和哲学思潮。在当时据说有363种见解,佛教就是其中之一。

  这些思潮几乎都围绕着宇宙和人生的重大哲学问题展开争论。不过在佛教看来,包括婆罗门教在内的一切学派都属于外道。

  据说,释迦牟尼出身于刹帝利种性,父亲是迦比罗卫国的国王,母亲是摩耶夫人。释迦牟尼生下第七天母亲就去世了,他由姨母养大。释迦牟尼从8岁开始学习吠陀、武艺,17岁娶妻,婚后得一子。29岁时因感到人生无常,强烈要求摆脱生死苦恼而出家。出家后,先跟随数论先驱阿罗逻和优陀罗学习禅定,又修行了六年的苦行,但认为这样做都达不到解脱。于是在王舍城外尼连禅河畔的一棵毕拨钵罗树下坐禅,经过七天七夜的对宇宙人生的思考,终于达到“觉悟”。这时他已经35岁,即所谓成佛。从此他开始传播佛教,建立最初的佛教僧团。直到80岁逝世,释迦牟尼一共传教45年。

  佛教在印度由兴至衰约1500年,共分为四个发展阶段: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大乘佛教和密教。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

  佛教何时传入中国,历来说法不一,有的把时间推到公元前三世纪末秦始皇甚至孔子,但不可信。学术界一般认为是在公元前2年(汉哀帝元寿元年),大月氏国景卢出使中国,向博士弟子伊存传授一部《浮图经》。东汉永平十年(公元67年),汉明帝派遣蔡愔等十八人去西域寻访佛道,在大月氏遇到高僧摄摩腾、竺法兰,便一道返回洛阳。朝廷在洛阳为高僧建立白马寺,并首先译出佛经《四十二章经》。此后,安息国僧人安世高、大月氏的支谶、支谦先后在中国翻译佛教,传播佛法。

  佛教初入中国,被人们视为黄老道之一种。世人也把佛看成神仙。所以魏晋时期的佛教徒往往用老庄解释教义,这样得以在士大夫之间站住脚跟。两晋时期,佛经大量翻译,随着义理之学有了显著发展,尤其是般若性空之学与玄学相结合,成为一时的风尚。东晋时南北分治,佛教也形成南北区域性差别。北方佛教的代表人物是道安和鸠摩罗什,以长安为中心,偏重于严守仪轨方面的实践,并提倡弥勒净土思想。南方佛教保持清谈玄理的西晋文化传统,注重义理的探讨。

  南北朝时期,佛教得到大发展。南朝注重义学,僧尼人数不如北朝多,最盛时在梁朝,有寺院2846所,僧尼82700人。北朝重视宗教实践,僧尼人数在总人口中的比重达到了空前绝后的程度。北魏末年,各地寺院三万余所,僧尼二百余万。北齐时寺院增至四万余所,僧尼近三百万。据北齐文宣帝《问沙汰释李诏》说:“乃有缁衣(指僧尼)之众,参半于平民;黄服(道士)之徒,数过于正户。”

  与北齐对恃的北周,武帝下令僧尼、道士还俗二百余万人。整个北方,僧尼共四百余万之众,是后来唐朝僧尼人数的十倍。

  南北朝时期,中国佛教形成许多学派,如吡昙师、成实师、三论师、摄论师、十诵律师、涅磐师、地论师、四论师、四份律师、净土师、楞伽师等。隋唐之后由于国家统一的时间比较长,佛教发展更多地受到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诸多因素的影响,而逐渐趋于“中国化”特色。到了隋唐时期,形成了若干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三论宗、天台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禅宗、净土宗、密宗。

  封建社会的统治者对佛教的态度历来是既利用又控制。北周武帝曾废除佛道二教;隋文帝又大力发展佛教,度僧尼23万人,立寺3792所,写经四十六藏132086卷,造佛像106580躯。隋炀帝下令沙门致敬帝王,令无德僧尼还俗;唐代诸多帝王有意识地利用和控制佛教,特别是武则天曾经利用佛经和僧人为其称帝扫清道路,唐高祖曾经下令沙汰部分僧尼,唐玄宗也一度采取这一措施,唐武宗于会昌二年下令毁坏寺院、佛像,强迫僧尼还俗,其拆毁大寺四千六百余所,小寺四万余所,还俗僧尼26万余人。五代时期的后周世宗加以效仿,也曾经大举灭佛。唐宋的统治者限制佛教的办法主要是设立僧官或专门的管理机构,不准私建寺院和私渡僧人,实行考试出家、发放度牒以证明身份的措施。后来的历代政府基本是相沿弗替,并有加强限制的趋势。唐宋时期佛教仍很兴盛,中国成为世界佛教传播的中心。统治阶级对翻译佛经、编修藏经都很热心,设立专门的译经机构。宋太祖于开宝四年(971年)令宦官张从信往益州雕刻经板,刊印中国第一部大藏经,即《开宝藏》。宋代僧尼出家比较唐代宽松,至宋真宗时,僧尼已经由宋初67403人增加到458954人,宋徽宗宣和七年(1125年)僧尼、道士总数达百万。辽国的佛教在圣宗、兴宗、道宗三朝最为兴盛。金、元时期佛教十分盛行,僧人地位很高。元代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有佛教寺院24318所,僧尼213148人。明代控制出家人数比较严格。清代由于人口大增,僧尼人数也有很大增加,至清末全国僧尼约80万。

  宋代以后佛教发展的主要特点为:1、信徒重修持甚于义学探讨;2、禅净二宗最为流行,且有融合之势;3、提倡儒、释、道三教一致和禅教一致之论。明清佛教逐渐衰落,其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原因是宋明理学的兴起,吸收了佛、道二教有利于封建统治的思想因素,被明清统治者奉为官方正统思想。随着明清封建专制主义国家机器的强化,僧尼出家受到严格控制。到了清末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国运衰微,佛教也就一蹶不振。

  近代佛教的特点是两极化:一方面是佛教信仰和民间信仰、道教信仰融合起来,以至于地方志中把佛教作为中国传统祠祀之一;另一方面,佛教步入学术殿堂,在学者和社会名流中,研究、讲论之风盛极一时。

  民国初年,佛教有复兴的趋势。佛教徒通过刊印经典,在民间传播佛教,代表人物有郑学川、杨文会、欧阳竟无。民国年间涌现出一批著名的佛学大师,如欧阳竟无、太虚、圆英、印光、弘一、虚空、丁福保、吕溦等。部分高僧和信徒顺应时代的变化,提出佛教改革的主张,试图振兴佛教,典型代表人物是太虚大师。

  希望这些资料能帮到你

苦,集,灭,道

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后分化为大乘、小乘两派。小乘佛教(南传上座部佛教)正式名称
“巴利语经典系佛教”。约在公元3至6世纪,佛教由印度或斯里兰卡传入缅甸,再从缅甸传入西双版纳。
佛教传入之初称“摆坝派”,没有被傣族群众 接受。后传入的一派称“摆孙派”,即被群众所接受,
成为普及派。由于佛教宣扬的消极、忍耐、调和、轮回、因果报应等有利于维护傣族封建领主的统治,
受到统治者的赞扬、拥护并极力推广,所以成为傣族、布朗族信奉的宗教。
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基本思想和教义有四缔五蕴、十二因缘、三法印、轮回、业报。其经典总称三藏:
一、《经藏》,傣语“苏点大比打嘎”;
二、《律藏》,傣语“维乃压比打嘎”;
三、《论藏》,傣语“阿皮坦玛比打嘎”。另外还有许多藏外典籍。南传上座部佛教要求僧侣、信徒严格遵守十戒:
不杀生、不偷盗、不淫邪、不说谎(不记前仇)、不酗酒、过午不食、不观听歌舞、不戴花不抹香水、
不坐高处、不积蓄金银财宝。
西双版纳的佛教建筑主要是佛寺、布萨堂(戒堂)、佛塔三大建筑,特别是佛寺和佛塔遍
布傣族、布朗族居住的村村寨寨,其中不乏国内外有名的精品,成为西双版纳的一大景观。
南传上座部佛教的佛事活动和佛教节日名目繁多,主要有如下9项:
1、傣历6月份的浴佛节,就是傣历新年,外地人称“泼水节”。
2、“毫瓦萨”(傣历9月15日)和“卧瓦萨”(傣历12月15日),
即“关门节”和“开门节”。整整3个月为净居斋戒期。
3、赕,即布施。是信众对寺僧的捐献活动。节日繁多,一年内至少赕7次以上。
4、“毫干”,即禁忌日,时间在傣历2月份。
5、“播帕”,即升和尚。
6、“痕帕洼”,即祭佛山。
7、“松桑卡”,时间傣历 5月15日,为比丘集结日。
8、“播董”,即竖旗杆。
9、“机光罗”,即烧白柴堆,祝贺帕召
升天。傣族、布朗族的每个男子到七八岁左右,都要到佛寺当一段时间和尚,才有结婚、
成家立业的权利和义务,否则,被人瞧不起。当和尚的时间长短不一,有的则终身为僧。

西藏佛教的起源
佛教起源于古印度(天竺),相传于公元前六世纪由北天竺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长子悉达多·乔答摩所创立,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悉达多传说生于公元前565年,死于公元485年,活了大约八十岁,大致与我国的孔子同时。因他是释迦族人,所以后来他的弟子又尊称他为释迦牟尼,意为释迦的圣人。
佛教是在古印度奴隶制度下,社会极为动荡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当时的印度社会生产力已发展到普遍使用铁器,农业生产的水平有了提高,手工业和商业也随之发达起来,一批城镇小邦兴起(迦毗罗卫国就是当时的一个小邦),经常互相侵并,发生冲突。在政治上,雅利安人自中亚细亚进入印度河流域,征服了土著民族后,创立了野蛮的种姓制度。种姓制度把人分为四等,掌握祭祀文教的僧侣(称为婆罗门)为最高的社会阶层,奴隶(称为首陀罗)是最下贱的阶层。首陀罗是非雅利安人,受着极残酷的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被婆婆罗门随意驱逐甚至残害。这种不平等的种姓制度,不仅被订在法律中,还神圣不可动摇地规定在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婆罗门教义中。当时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集中反映在种姓制度问题上,形成了尖锐复杂的斗争,导致社会动荡,生产下降,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得不到温饱和安定。痛苦、失意、无望、颓废是当时一般的社会情绪。
这种社会情绪也使作为一个小邦王子的悉达多受到感染,他思想日益苦闷,产生了消极厌世的念头,不愿继承五位,便外出寻道。开初他也想从婆罗门教中皖出解除苦难的方法,但终于不合心意,便舍弃了婆罗门教,闭居山林静坐。经过几年的冥思苦想,一天他坐在一棵毕钵罗树(后被称为菩提树。菩提就是“觉悟”的意思。)下终于悟出了解脱苦难之道,便宣布自己成了佛了。后来他便到中天竺各地进行传教活动,组成僧侣集团,逐渐形成了佛教。到他死的时候,佛教在社会上已经有了一定的影响。
佛教的教义是一个相当庞大、精细的唯心主义体系,后来由于不断的传播,发展成为许许多多不同的流派,教义就显得更为杂乱了。
“四谛”是佛教的基本教义之一。据称是释迦牟尼最初说教的内容。四谛即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谛”是真理的意思,四谛就是佛教的“四大真理”。所谓“苦谛”,就是说人世间一切都是苦的,人生一世会遇到生、老、病、死……十六苦(或说八苦),没有丝毫乐处,引导人们去厌恶人世。所谓“集谛”,指造成世间人生及其苦痛的原因(“集”是“原因”的意思)找来找去佛教徒找到了两条原因:一条叫“业”(干事情),这是致苦的正因;一条是“惑(烦恼)”,这是致苦的助因。业和惑产生出无数苦果,如果断绝业和惑,苦果自然随之断绝,就可以达到“寂灭为乐”的境界,这就叫“灭谛”。要达到这种理想的境界,就必须修道,这就是“道谛”。佛教所说的“道”就是涅盘之道。所谓“涅盘”译义为灭、灭度、寂灭、圆寂、不生、无为、安乐、解脱等等,实际就是死的化名(这种化名多至六七十个)。佛教修行,以涅盘为极目的,其实就是引导人们去求死。四谛之中,苦、灭二谛尤为重要。人生最苦,涅盘最乐,这就是佛教的基本思想。是最脆弱、最怯懦的思想。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一点也不敢触动,仅以消极厌世和追求死亡的说教来麻痹人民的斗争意志。苦谛以生老病死等作为人生中最大的苦难,认为任何人都不可能逃脱这些苦难,穷人是这样,富人也是这样,这就很巧妙地掩盖了阶级矛盾,抹煞了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是造成被压迫人民痛苦的根源。这种说教当然是对剥削阶级有利的。诚然,剥削阶级也会遇到生老病死等问题,但他们是从剥削阶级的贪欲本性来考虑这类问题的,即如何才能长寿,如何在来生来世也能保住荣华富贵的地位等等。而这种说教,不仅迎合了剥削阶级的贪欲心理,还为他们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只要剥削阶级在纵情享受的同时,分出一部分财物施给寺庙,就可以得到极大的福报。“施佛塔庙,得千倍报;布施沙门,得百倍报。”佛教正是这样向剥削阶级廉价地出售进入天国的门票。
佛教在进一步分析苦难和造成苦难的原因时,提出了“十二因缘”说。认为世界上各种现象的存在都是依赖于某种条件的,离开了条件,也就无所谓存在。人生命的起源和过程也是依赖于条件的,这就是十二因缘。即无知(“无明”)引起意志(“行”),由意志引起了精神统一体的“识”,由识引起身体的精神和肉体(“名色”),有了名和色,就形成了眼、耳、鼻、舌、身、意(心)等感觉器官的“六处”,六处引起和外界接触(“触”),由触引起感受(“受”),由受引起贪爱(“爱”),由爱引起对外界事物的追求索取(“取”),由取引起生存的环境(“有”),由有引起“生”,再由生引起了“老死”。所以说到底,人生的痛苦是由无明引起的,只有消除了无明,才能获得解脱。佛教经典又把十二因缘说解释为“三世因果报应”说。即:无明、行是过去因,感现在果;识、名色、六处、触、受是现在果;爱、取、有是现在因,感未来果;生、老死是未来果。宣扬人们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和各种遭遇,都是自己前世所作“善业”或“恶业”的结果,是早就注定了的,无法改变的。这就为剥削阶级残酷剥削劳动人民,荒淫无耻地进行享受提供了根据,把劳动人民由于剥削制度造成的苦难亦解释为合情合理的事情。这种说教起着掩盖剥削阶级的罪恶和让劳动人民服服帖帖当牛作马的反动作用。根据“因果报应”,佛教又提出“轮回”的说教。“轮回”的原意是“流转”的意思。佛教沿袭婆罗门教的说法而加以发扬,宣称一切有生命的东西,会永远在所谓“六道”中生死相续,有如车轮的旋转不停一样。根据佛教经典所谓“六道”是指:天、人、阿修罗(一种鬼怪恶神)、地狱、饿鬼、畜生。人若做了善事(指信佛等),死后就可升入天界。人若做了坏事(指不信佛,不安于自己的命运,触犯了他人的利益等)死后就会变成畜生,变成饿鬼,或堕入地狱。这种说教,实际上成为反动统治阶级用来恫吓劳动人民群众,对他们进行精神奴役的一种手段。
释迦牟尼死后百余年间,佛教发生分裂:一派称为“上座部”,主要由一些长老组成;另一派称为“大众部”,拥有广大的僧侣,公元前一世纪前后又由大众部的一些支派组成“大乘佛教”,并且称呼非大乘佛教的教派为“小乘”。大乘宣称自己这个教派是“普渡众生”的,说小乘是只管自己修行得道,得了道就当“罗汉”,不管别人,所以很不可取。他们把罗汉称之为“自了汉”,是带有一点轻蔑的意思的。大乘打着普渡众生的招牌,宣称自己宁愿入地狱渡人,也不愿自己先解脱。这是很能换得人们的同情和尊敬的,所以大乘比小乘具有更大的欺骗性。
大乘佛教中又有“空宗”和“有宗”的不同派别。空宗(又称“中观宗”)是公元三世纪,由龙树、提婆创立的一个派别。空宗宣扬“一切皆空”的教义,很有导致把佛自身也否定掉了的嫌疑,所以遭到了另一些佛教徒的反对。后来世亲、无著才创立了“有宗”。有宗又称“瑜珈宗”是针对空宗来的,认为不能象空宗那样讲,不是一切皆空,佛还是真的、有的。有宗宣扬“万法唯识”的教义,认为一切客观事物都是佛性的表现,最终也都要归到佛性一来,主张的是唯心主义的主观意识论。
传说龙树是大乘佛教的祖师,他不仅创立了大乘空宗,而且还把佛教某些教义和婆罗门教的某些教义、仪式相结合,创立了“密宗”,(或称“密教”)。后称密宗以外的教派为“显宗”(或称“显教”)。所谓密宗,一是主张秘密传教;由一人直接传授给另一人,弄得很神秘;一是搞惑世欺众的巫术和烦琐的宗教仪式。密宗是比其它宗派更秽浊的污水。佛教出现了密宗以后,就走入绝境了。
孔雀王朝时期(约公元前324-185年),佛教被定为印度的国教。当时印度海上交通发达,对外关系活跃,国家甚至发动佛教传教士远赴国外以扩大政治影响,佛教由此便逐渐向亚洲其它各国传播。南从印度到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等国,北经帕米尔高原,在公元前后传入我国,再由我国传入朝鲜、日本、越南等国。南传教以小乘佛教为主,北传教以大乘佛教为主,以后佛教便一步步地发展成了世界性的宗教。佛教传入各国各地区后,又与当地的思想意识、宗教相结合,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在一些国家和地区显得相当活跃。但在印度,中世纪后佛教便逐渐为印度教所融化,到十三世纪就衰落了。
西藏的佛教是在公元七世纪,同时由我国内地和印度、尼泊尔传入的。由我国内地传入的主要是大乘佛教,由印度、尼泊尔传入的主要是密教。佛教传入西藏后,曾经为苯教所不容,佛教和苯教进行了长期的斗争,后来终于战胜了苯教,同时也融合了苯教的一些教义、神祗和仪式,并形成了自己浓厚的地方特色。这种带有地方特色的西藏佛教,后来被外地人俗称为“喇嘛教”。

顾药17692798387______ 佛教的主要教义及其发展与传播 题 -
常健合山市…… 第一,佛教的基本教义. 佛教理论的出发点是人生观,集中探讨的是人生皆苦和如何解脱人生苦难.因此佛教教义围绕着人生的基本问题展开的.尽管佛教在不同历史时期和各个派别的观点有所不同,但其基本教义是相同的...

顾药17692798387______ 简述佛教的基本教义 -
常健合山市…… 佛教的教义,主要是所谓的"四谛”即苦、集、灭、道.苦、集二谛阐明人生的本质及形成原因;灭、道二谛指明人生解脱的归宿和解脱之路.具体地说:1、苦谛是人生在世看着是苦,人生有“生、老、

顾药17692798387______ 佛教的起源及发展? -
常健合山市…… 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后分化为大乘、小乘两派.小乘佛教(南传上座部佛教)正式名称 “巴利语经典系佛教”.约在公元3至6世纪,佛教由印度或斯里兰卡传入缅甸,再从缅甸传入西双...

顾药17692798387______ 请问佛教的教义是什么? -
常健合山市…… 三法印,可以印证一切佛说,不合三法印者即为外道说或者魔说.三法印:一,诸行无常;二,诸法无我;三,涅盘寂静.

顾药17692798387______ 简述佛教的创立过程及主要教义 -
常健合山市…… 佛教是一门揭示宇宙自然人生规律、洞悉真相的教育学科. 假定用以传播佛教的所有教团合并成一所大学,那么地球上的这所大学应该命名为“娑婆世界佛教大学”,现任校长就是大家熟知的释迦牟尼佛. 这所大学分别设有...

顾药17692798387______ 佛教的基本教义有哪些内容 -
常健合山市…… 佛教的基础教义 “四谛”是佛教各派共同承认的基础教义.所谓“谛”即“真理”的意思.“四谛”亦称“四圣谛”,即苦、集、灭、道.苦、集二谛说明人生的本质及其形成的原因;灭、道二谛指明人生解脱的归宿和解脱之路. (一)苦谛 ...

顾药17692798387______ 佛教的教义是什么? -
常健合山市…… 佛教的教义就是一句"阿弥陀佛"善导大师云 : 如来所以兴出世 唯说弥陀本愿海南无阿弥陀佛!

顾药17692798387______ 佛教基本教义 -
常健合山市…… -- 佛教基本教义【四谛】1、苦谛.苦是受逼迫苦恼之意,主要指三界生死轮回的苦恼.有三苦、八苦的不同.三苦,一为苦苦,指正在受痛苦时的苦恼;二为坏苦,是享受快乐结束时的苦恼;三为行苦,谓不苦不乐时,为无常变化的自然规...

顾药17692798387______ 佛教的主要教义是什么?它是怎样向外传播的? -
常健合山市…… 佛教是智慧的宗教. 谭嗣同:“佛教能治无数无边不可说之微尘世界,尽虚空界,何况此区区之一地球.” 孙中山:“佛教乃救世之仁,佛学是哲学之母,研究佛学可辅...

顾药17692798387______ 佛教的主要教义是什么? -
常健合山市…… 佛教的教义就是“缘起性空” 当年舍利弗目犍连二位尊者见到马胜比丘威仪庄严便问马胜比丘师从何处.马胜比丘回答说自己的尊师是释迦牟尼佛陀.两位尊者又问马胜比丘释迦佛陀的教义马胜比丘以偈语回答道“诸法因缘生,缘谢法还灭;我师大沙门,常作如是说.”由此可见,佛教的中心教义是缘起性空.

相关主题

联系邮箱
欧洲杯买球app-2024欧洲杯买球软件
欧洲杯买球app-2024欧洲杯买球软件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