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辨别文言文中的状语后置、倒装、宾语前置…-欧洲杯买球app

怎么辨别文言文中的状语后置、倒装、宾语前置…

m.anhuilife.com    2023-12-28
首先,句子成分要能区分得清,这是最基本的

1.宾语前置(动宾倒装句)

在一般情况下,动词在前,宾语在后,这是汉语的语法规律。可是,有时候动词和宾语也可以倒装,让宾语处在到动词前面。在文言文当中,动宾倒装句是很有规律的,大约有四种情况。

①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
例:a.莫我肯顾 正常顺序:莫肯顾我
b.古之人不余欺也 正常顺序:古之人不欺余

②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有两种类型:
(1)动宾结构(疑问代词作动词的宾语要前置)
例:a、豫州今欲何至? 正常顺序: 豫州今欲至何?
属动宾结构,至,动词;何,代词。(以下情况类推)
b、沛公安在?(动宾)
(2)介宾结构(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要前置)。
包括:代词+介词;宾语+介词;方位名词+介词;“是以”结构(固定结构)。
c、国胡以相恤?(介宾:代+介)
d、子何侍而往?(介宾:代+介)
e、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介宾:宾+介)
f、一言以蔽之。(介宾:宾+介)
g、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介宾:方位名词+介词)
h、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固定结构)

③用“之”“是”作提宾的标志前置
例: a.何功之有哉?
有何功(有什么功劳?)
b.唯马首是瞻。
类似于“唯命是从”“唯才是举”

④不规则类(为了表达上的需要,把宾语前置了)
例:a、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b、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c、四十三年,望中犹记。
再看下面几个句子(也是属于不规则的):
a.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不合否定句中的情况)
b.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不属于疑问句中的情况)
c.厚赏不行,重罚不用,而民自治。(不属于否定句中的情况)

2.定语后置(定中倒装句)(定语是用来修饰中心词的)

在一般情况下,定语应该放在中心词前面,如“彼童子之师”,“师”是中心词,定语“彼童子”处在中心词前面。但是,定语也可以处在中心词后面,形成中心词在前,定语在后的句式,这就是定中倒装句。
有四种情况:

①中心词+之+后置定语
例如:a、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正常顺序: 居高之庙堂(高高的庙堂),出远之江湖(偏远的江湖)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应该是“蚓无利之爪牙,强之筋骨”
其中“之”是结构助词“的”,整句话意思是“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壮的筋骨”,放在中心词前修饰中心词的就是定语,如“美丽的校园”,“美丽的”就是定语,校园是中心词。而“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的定语“利”、“强”却在中心词“爪牙”“筋骨”的后面,所以被称为“定语后置”。
正常顺序:蚓无利之爪牙,强之筋骨。

②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
例如:a、赋税之繁重者。
繁重之赋税。
b、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千里之马,一食或尽粟一石。

③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例如:a、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求可使报秦之人,未得。
b、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二十人偕。
约与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之食客二十人偕。

④中心词+数量词
例如:a、尝贻余核舟一。
尝贻余一核舟。
b、沛公兵十万军霸上。
沛公军霸上兵十万。

3.介宾短语后置(状语后置)

介词短语后置句的特点是,应该在动词前面的介词短语,却放在了动词后面。“试以猪鬣撩拨虫须,仍不动。(《促织》)”介词短语“以猪鬣”放在动词“撩拨”的前面,这是正常的次序。如果介词短语放在动词的前面,说成“试撩拨虫须以猪鬣”,就成了介词短语倒装句。
例如: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正常顺序:青于(从)蓝取之,而于(比)蓝青。
(靛青这种染料从蓝色蓼草中提取出来,却比蓼蓝更青)
b、王尝语暴以好乐。
正常顺序:王尝以好乐语暴。

4.谓语前置(主谓倒装)

这种句式常见于古汉语的感叹句和疑问句中
例如:a、甚矣,汝之不惠!(你真的太不明智了!)
b、悲哉,世也!(这个社会多可悲啊!)

虚词

【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而”所连接的两部分处于平等地位,物高下之分,有时候可以对调。这个考试中经常考。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蟹的六条腿和两只钳子,都是属于蟹肢体的一部分,属于同等地位,故为并列关系。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常考)
“而”连接的两部分,后者比前者的程度更加深一步,就可判为递进。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常考)
“而”连接的两部分,有时间先后的顺序关系。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常考)
这个很明显,最容易判断。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而”连接的两部分,通常后者为动词,前者的动作是来修饰后者的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跂而望,望是中心词,你是怎样去眺望的呢,是“‘跂’而望”,踮起脚后跟去眺望。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一、状语后置
(一)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译做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做状语。
1.何有于我哉? (《(论语)十则》)
全句为“于我有何”的倒装句,介宾结构“于我”后置。泽为“在我身上有哪一样呢?”
2.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愚公移山》)
“告之于帝”是“于帝告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帝”后置,译为“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
(二)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在今译时,一般都前置做状语。1.屠惧,投以骨。 (《狼》)
全句为“以骨投(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以骨”后置。译为“把骨头扔给它”。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醉翁亭记》)“述以文”是“以文述”的倒装,介宾结构“以文”后置,可译为“用文字来记述”。
(三)其他。
1.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伤仲永》)
“还自扬州”是“自扬州还”的倒装,介宾结构“自扬州”后置。译为“从扬州回来”。
二、宾语前置
(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
1.介宾倒装。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论语)十则》)
“何以”是“以何”的倒装。
古汉语中,疑问代词做介词的宾语,要放在介词的前面。可译为“为什么”。
微斯人,吾谁与归? (《岳阳楼记》)“吾谁与归”是“吾与谁归”的倒装,可译为“我和谁同道呢?”
疑问句中,代词做介词宾语要提前。“谁”为疑问代词,“与”是介词。
2.谓宾倒装。
何有于我哉? (《{论语)十则》
“何有”是“有何”的倒装。古汉语中疑问代词做宾语时,一般要放在谓语的前面。可译为“有哪一样”。
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室铭》)
“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简陋的呢?”“何”,疑问代词。“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1.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不自哀”是“不哀自”的倒装。可译为“不为自己感到悲哀”。“自”,代词,在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要前置。
2.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送东阳马生序》)
“弗之怠”即“弗怠之”的倒装,可译为“不放松抄写”。“之”,代词,代抄写,在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要倒装。
(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于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爱莲说》)
“莲之爱”即“爱莲”的倒装,可译为“喜爱莲花”。“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室铭》)
“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简陋的呢?”“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四)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表示强调。
1.是以谓之“文”也。 (《(论语)十则》)“是以”是“以是”的倒装,可译为“因
此”。“是”是指示代词,指代前面的原因。
2.全石以为底。 (《小石潭记》)
“全石以为底”是“以全石为底”的倒装,可译为“用整块石头作为潭底”。
(五)其他,表强调。
1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木兰诗》)
“关山度”是“度关山”的倒装。可译为“跨过一道道关,越过一道道山”。
2.衡阳雁去无留意。(《渔家傲·秋思》)“衡阳雁去”是“雁去衡阳”的倒装,可译为“大雁离开衡阳”。


答:文言文状语后置概念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 例如:《鸿门宴》:“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战河南”即“战(于)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促织...


答:一般来说介宾短语在句中常作状语,所以常说的都是状语后置。状语后置: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副词、形容词、动词词组、介宾词组等用在谓语后面(如果谓语后面有宾语,则用在...


答:判断文言文的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和定语后置有多种方法,以下所例举的方法、以及例句的翻译和分析有个人的心得体会,仅供你学习参考!!一、判断宾语前置的方法宾语前置是古汉语独有的语法,而宾语前置在文言文的句子中,主要有两种,一是动词或...


答:最基本的判断方法是“比较”。状语后置经常出现在介词宾语结构的状语中。例如,现代中国人“在梦中相遇”。其中,“梦中相遇”属于介词宾语结构。作为“遇见”的状语,它放在前面,而文言文通常放在后面,表示“在梦里遇见”。...


答:(三)、状语后置: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位于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例如:《鸿门宴》:“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战河南”即“战(于)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促织》:...


答:宾语前置句判断口诀:主谓宾,定状补,主干枝叶分清楚。主干成分主谓宾,枝叶成分定状补。定语必居主宾前,谓前为状谓后补。修饰主语的是定语,表现主语在干什么的是宾语,修饰谓语的是状语。状语后置:文言文中,介词结构...


答:文言文中的状语后置句怎么判断内容如下: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状语后置多见于介宾结构状语,例如:现代汉语“在梦中相见”,其中的“在梦中”...


答:(三)、状语后置: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位于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例如:《鸿门宴》:“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战河南”即“战(于)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促织》:...


答:其中的“利”“强”都是后置定语。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用“之”使定语后置。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2)用“者”的后置。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状语后置 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


答:2、 被动句 :不拘于时,介词结构后置 “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之后,作补语。可译为“被”。3、 状语后置句:学于余-介词结构后置 4、状语后置句:耻学于师-介词结构后置 5、判断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

13475234658&&古文中怎么能快速判断是不是状语后置 - 》》》[答案] 状语后置概念: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 状语后置有三种情况: 1、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

13475234658&&文言文的特殊句式怎么判断,什么是状语后置之类的 - 》》》 文言文句式总分两大类:固定句式、特殊句式.其特殊句式又可分为: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判断句四大类,而倒装句又分为: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谓语前置句)四类.

13475234658&&如何判断文言文中的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和定语后置? - 》》》 先了解语序既,(定语)主语(状语)谓语(补语)宾语 看一些列句,了解主,谓,宾一般都是些什么词,形成语感 然后再在题目中看宾语在前的即为宾语前置等等 另外,一般老师讲课的时候会讲到词类的活用,像名词活用为动词..... 务必将这些情况记熟,这对解决你提的问题很有帮助. 水平有限,我能讲的就这么多,我读书的时候做题就凭语感.

13475234658&&怎样判断状语后置句 - 》》》 把状语摆到中心词的后边,突出状语所表达的内容.

13475234658&&关于语文文言文技巧怎么分辨文言文中的状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倒装句,还有句子中的形容词意动、动词意动、名词作状语.急啊! - 》》》[答案] 修饰形容词和动词的叫状语,状语放在形容词和动词后面叫状语后置.例如:宴于宋——正常语序是:于宋宴.形容词在名词前修饰名词叫定语,把定语放在名词后面叫定语后置.例如:蚓无爪牙之利——正常语序是:蚓无利爪牙.宾...

13475234658&&文言文中的状语后置,宾语前置如何分辨最好有比较全面的讲解,加上其他的句式解释当然更好了 - 》》》[答案] 状语后置 1、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分析:此句中的“于蓝”介宾短语,前者应该移到“...

13475234658&&语文文言文里的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 怎么区分 - 》》》[答案] 在古代汉语中,一些宾语经常放在动词(或介词)前面,这种现象语法上称之为“宾语前置”.宾语前置通常有以下几种情况... (《书愤》)“中原北望”应理解为“北望中原”. 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主语后置) (一)、宾语前...

13475234658&&有没有什么简单的方法能快速准确的判断出文言文中的状语后置 - 》》》 判定标准:介词结构放在谓语后面,翻译时要放在谓语的前面才通顺,就是状语后置,也叫介词结构后置. 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翻译为:“靛青这种染料,是从蓝草中取得的,却比蓝草更青.” 所以两个“于蓝”就是状语后置.

13475234658&&语文的句式结构(状语后置什么的)有哪几种,怎么辨别? - 》》》[答案] 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 例如:《鸿门宴》:“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战河南”即“战(于)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促织》:“覆之以掌”即“以掌...

13475234658&&状语后置句是怎样判断的 - 》》》[答案]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 例如:《鸿门宴》:“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战河南”即“战(于)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促织》...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