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读后感第6回
《三国演义》写了三个国家的兴衰史,从桃园三结义至三国归晋共经历了五大时期,便是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割据(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下面我最想谈谈自己对三国演义的一些认识和看法。
在《三国演义》中,我最欣赏的就是曹操了,虽然为了突出刘备的仁义,他被写成奸诈之人,但是他的军事才能仍然没有抹杀.他在几年的东征西战中,占领了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连少数民族都臣服于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干的,魏也是三国中最强盛的,他奠定了魏国的基础,后来晋国才能统一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
对于人才的求贤若渴,也是曹操值得欣赏的地方,曹操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据封建德行和门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标准,提出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于公元210、214和217年连续下了三道《求贤令》,反复强调他在用人上"唯才是举"的方针.他要求人事主管部门和各级地方官吏在选拔人才上,力戒求全责备,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
最值得我欣赏,是他那豁达的胸襟和广阔的胸怀.在赤壁的惨败之后,曹操并未一筹莫展,而是笑着说了一句"今北方仍由我所据",并且三次大笑展现出他对待挫折的乐观态度.曹操同时也是个很有文学情趣的人,喜欢作文赋诗,即使大战在即也情趣不改,他的许多诗作都是乐府中的名篇.
要诚实守信要讲信用,孙坚背信匿玉玺,最后应了自己的毒誓而死
我想把罗贯中挖出来打一顿。
关羽跟本就没有过五关斩六将,还有那个华雄,是孙坚斩的。还有那个刮骨,那时候华佗早就死了,
草船借箭是发生在赤壁之战后的五年,是孙权做的。
有很多很多……
关羽的英雄事有一半是孙坚的,如果你是想知道三国那些历史,就去看三国志。三国演义只是小说,不能把它当历史书。
很简单 搞点歇后语就可以了
答:三国演义第6回感受150字 《三国演义》第六回:焚金阙董卓行凶 匿玉玺孙坚背约,这回讲的是董卓因为吕布战败,于是迁都长安,在洛阳大肆屠戮,孙坚救了宫阙之火,无意间发现了玉玺,于是拿着玉玺背约回江东去了,而袁绍等人不肯追袭害的曹操战败。于是众诸侯散伙。读过这回,最大的感受就是董卓之残,...
答:二年级三国演义第六回读后感1 三国演义是四大名著之一。在这本书里我最喜欢蜀国,因为蜀国有聪明的诸葛亮,现在我就给你们讲讲孔明巧唱空城计这个故事吧。马谡把街亭失守了,诸葛亮非常害怕,因为他身边只有5千兵士。他刚要撤退,这时他想到了一个新的办法。他命令把蜀国的旗子收了,然后把粮草运走...
答:三国演义第6回读书心得大全1 读了《三国演义》这本书,使我意味深长。《三国演义》是四大名著之一。这本书刻画了200多个人物形象,把许多人物写得淋漓尽致,比如说:刘备、关羽、曹操、诸葛亮等。这本书主要写魏、蜀、吴三国之间发生的斗争,这本书从东汉末年一直写到晋朝那个时代。书中有几个人物让我对他们产生...
答:陶恭祖三让徐州内容: 出自《三国演义》第12回。 三国时期,曹操围攻徐州,徐州府君陶谦将刘、关、张三兄弟请来解围,痛陈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恶行,并待为上宾,诚恳邀请刘备主持徐州政务,以表示自己对汉王朝的衷心 徐州太守陶谦(字恭祖)见刘备仪表轩昂、言语豁达,心中大喜。并要将徐州太守的职位让给刘备,刘备再三谦...
三国演义第六回读后感简答
答:《三国演义》第六回读后感简答:(读后感简答:孙坚必定成不了大事。见到一具死尸,就觉得是让他当皇上的征兆。孙坚拔寨离洛阳而去,袁绍写了一封信,派人连夜赶往荆州,要刘表截住孙坚,夺取玉玺,由此,联军开始分裂,贻误误了联军当初定下的讨伐董卓的大目标。)附录:第六回 焚金阙董卓行凶 匿玉玺...
答:第六回:焚金阙董卓行凶 匿玉玺孙坚背约 董卓与联军交战失利,用李儒之计,将汉献帝劫往长安。李傕(jué)、郭汜驱洛阳之民数百万口迁往长安,死者不可胜数。卓临行,教人放火烧居民房屋,发掘陵墓坟冢。联军先锋孙坚率先冲入洛阳,扑灭宫中余火,设军帐于建章殿上。其军士在殿南一井中捞起一具女尸...
答:三国演义第6回读后感1 这是一部很好的小说,它臭化了曹操、美化了刘备、神化了诸葛亮、提高了赵云,贬低了周瑜、总的来讲,这部书是我最爱看的书之一,常言道:“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我虽年老,但还是继续看。最使我感得好的,是这部书的大小战事四百多次,每次不一样,即使同是水或...
答:跪求 三国演义第6回读后感 4个回答 #热议# 武大靖在冬奥的表现,怎么评价最恰当?匿名用户 2011-07-09 展开全部 篇一: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提起这首词,人们都会想到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全名是《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明代文学家罗贯中编著而成的。由题目可知,这部小说是...
答:三国演义第六回感想:故事的主要内容是以智和勇来依次展开的,但是我认为智永远是胜过勇的。比如:在西城,孔明用空城计吓退了司马懿率领的十五万大军。此种例子举不胜数。可是在故事中也有“智不划谋,勇不当敌,文不拿笔,武不动枪”的。像汉室刘禅,整日饮酒作乐,不理朝政,心甘情愿的把蜀国...
答:第十二回每读此回,不禁想到张松讥曹操之语,“濮阳攻吕布之时”为曹公首次大败,演义中写得尚且客气,《资治通鉴·卷第六十一》载:冬,十月,操至东阿。袁绍使人说操,欲使操遣家居邺。操新失兖州,军食尽,将许之,程昱曰:“意者将军殆临事而惧,不然,何虑之不深也!夫袁绍有并天下之心,而智不能济也;将军自度...
18181601488&&三国演义第六回读后感 - 》》》 《三国演义》第六回:焚金阙董卓行凶 匿玉玺孙坚背约,这回讲的是董卓因为吕布战败,于是迁都长安,在洛阳大肆屠戮,孙坚救了宫阙之火,无意间发现了玉玺,于是拿着玉玺背约回江东去了,而袁绍等人不肯追袭害的曹操战败.于是众诸侯...
18181601488&&三国演义第六回的读后感 - 》》》 一、三国演义读后感 「三国演义」是由明朝文学大家罗贯中根据当时所流行的话本收集而成的,主要是介绍东汉末年,群雄四起,争霸天下的野心为背景,故事是由魏、蜀、吴这三国交织而成,其中,以蜀汉为主体,所以,作者对蜀汉中的主角...
18181601488&&三国演义第六回读后感 - 》》》 位粉丝 《三国演义》第六回:焚金阙董卓行凶 匿玉玺孙坚背约,这回讲的是董卓因为吕布战败,于是迁都长安,在洛阳大肆屠戮,孙坚救了宫阙之火,无意间发现了玉玺,于是拿着玉玺背约回江东去了,而袁绍等人不肯追袭害的曹操战败.于...
18181601488&&三国演义第六回的读后感300字,急啊,快啊.谢谢啊. - 》》》 今天,我读了《三国演义》之第六回,这一章主要讲了为报杀父之仇,曹操兴兵攻打徐州的事. 曹操兵力强大,文有文臣,武有武将,所以曹操要把他父亲接到营地.在经过徐州时,徐州太守叫一位手下护送,那位手下原本是一个山贼,看他们...
18181601488&&三国演义第六回读后感 - 》》》 曹操的诡诈,刘备的谦逊,孔明的谨慎,周瑜的心胸狭窄,每一个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作者刻画的淋漓尽致,细细品味,让读者仿佛进入了一种境界. 故事的主要内容是以智和勇来依次展开的,但是我认为智永远是胜过勇的.比如:在西城...
18181601488&&三国演义第六回读后感 - 》》》 话说董卓大败,弃城而逃.途中掠人钱财,淫人妻女.以致民不聊生.试问,这样的人又怎么适合称王呢?正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但是董卓的此等作为不正是不义之举吗?而李儒助纣为虐,又怎么能不遭人唾弃呢?而袁绍兄弟无能却执意妄为...
18181601488&&三国演义第6回 读后感 急用!! - 》》》 第六回 焚金阙董卓行凶 匿玉玺孙坚背约 都后感--- 引狼入室,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18181601488&&三国演义第六回读后感 - 》》》 《三国演义》第六回:焚金阙董卓行凶 匿玉玺孙坚背约,这回讲的是董卓因为吕布战败,于是迁都长安,在洛阳大肆屠戮,孙坚救了宫阙之火,无意间发现了玉玺,于是拿着玉玺背约回江东去了,而袁绍等人不肯追袭害的曹操战败.于是众诸侯...
18181601488&&三国演义第六回的读后感300字,急啊,快啊.谢谢啊. 》》》 今天,我读了《三国演义》之第六回,这一章主要讲了为报杀父之仇,曹操兴兵攻打徐州的事. 曹操兵力强大,文有文臣,武有武将,所以曹操要把他父亲接到营地.在经过徐州时,徐州太守叫一位手下护送,那位手下原本是一个山贼,看他们...
18181601488&&三国演义第6回读后感! 只要读后感, 不要概括 》》》 三国演义第六回读后感 话说董卓大败,弃城而逃.途中掠人钱财,淫人妻女.以致民不聊生.试问,这样的人又怎么适合称王呢?正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但是董卓的此等作为不正是不义之举吗?而李儒助纣为虐,又怎么能不遭人唾弃呢?而袁绍兄弟无能却执意妄为,他们的结果又怎么会如意?又说孙坚于机缘巧合之下得到玉玺而背弃约定,这样的行为岂不是令人感到不耻吗?刘备三人怀才不遇,缺少好运气,又怎会在帝王的宝座上待太久呢、 放眼望去,是不是只有曹操一人才是王者的代表呢?虽然他的疑心过重,但他智勇双全,善于用人且善于观察.战后归来,绍迎接他时,他通过与绍的三两句话便知道绍终不成大器,遂引兵离去.这行为不是很果断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