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第六回读后感 500字
关羽降曹之事,就正史来看,其本身并无什么不妥,关公就和当时的很多英雄一样(包括刘备),一个主子亡了,就投奔到另一个主子那里去,以求得以一展自己的抱负,而关羽唯一与众不同的就是,虽然处身于曹营之中,却时刻想着回归刘备门下,并最终成行,《三国志》里是这样说的:“曹公壮羽为人,而察其心神无久留之意,谓张辽曰:‘卿试以情问之。’既而辽以问羽,羽叹曰:‘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终不留,吾要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辽以羽言报曹公,曹公义之。及羽杀颜良,曹公知其必去,重加赏赐。羽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而奔先主於袁军。”这一行为使其不愧于后人将之奉为忠义之神。
然而,这一在当时看来很正常的降曹事件,在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内都给后世的道学先生所不耻,他们满脑子里面就是所谓的“忠臣不事二主”,你关羽事备却又降操,先后事奉了两个主子,别人可以,可是对于“忠义之神”来说,却实在是个大大的污点。怎么办呢?正史如此,谁也无可改变,那就只好重写这段故事,把关公的“变节”写成是无可奈何,迫不得已之举,那这个历史“污点”不就可以大大美化一番了吗?于是,从最初的三国类评话起,到《三国演义》最终成书,关羽的形象都在不断地给美化,于是有了“土山约三事”,有了“降汉不降曹”,有了“挂印封金”,有了“过五关斩六将”,整整四回的情节,终于将这个“污点”给好好地美化了一番。只不过,在我看来,这四回情节却实在经不起推敲。
[ 转自铁血社区 ]
一、“降汉不降曹”之不智不义。曹是汉贼,而关是忠义之臣,忠义之士去降一个反叛之臣,在道学先生那里是过不了关的,怎么办呢?于是就弄了个“降汉不降曹”出来,让关羽降了大汉朝庭,也就免除了做汉贼帮凶的尴尬了。但我们要知道,在《三国演义》的大部分时间里,天下都还是汉天子的天下,无论这个天子是多么的弱势,他在名义上还是天下共主,强势者如曹操,也只能“挟天子以令诸侯”,甘于位居汉帝之下。那么,汉天子治下,什么人才需要向汉天子投降呢?只有两种人:一是夷人,也就是少数民族;一是反叛。关羽当然不是夷人,那么他就是反叛喽?如果不是反叛而是大汉子民,在汉天子治下,还要去向天子投降,那还不成了一个大笑话?所以,如果关羽要向汉天子投降而不是向曹操投降的话,那他必然要承认一个前提:他是反叛!当然,如果他仅仅是一个人独来独往,那么降汉不降曹只不过是不智而已。但是,别忘了,他可是刘皇叔刘备的家臣,更糟的是,《三国演义》让他和刘皇叔有结义之情,那么,刘备的家臣兼兄弟是反叛,那刘备自然也不例外了是个反叛了?仅仅是因为保守自己的名节,就把自己以为自己的兄长陷于反叛的危险境地,不但不智,而且不义,不义是因已,不义是害了兄长负上反叛之名。而降曹就不同了,因为不论曹刘,那时都还自认是汉天子之臣,事曹事刘只是东家打工还是西家打工的区别,再往上说,也还都是在为汉天子出力,就远远跟反叛搭不上界。
二、“屡表忠心之无谋无智”。在“降汉”之后,道学先生们还不满足,于是又生出事端来,这就是让关羽不断地在曹操面前表达忠刘之意:从曹操那领了件袍子,就将之穿在刘给的袍子之下,以示不忘旧主;拿了赤兔马又喜不自胜,说是可以凭此早日和兄长相见。这一段在正史里倒是有些影子的,那就是关羽向张辽表白心迹的话,但那也只是两个人的私下谈心而已,而且,裴松之在这里还有一个注,说是张辽曾犹豫过要不要向曹操汇报,不报是不忠,报了怕会害了关羽性命。可见,在历史上曹操的暴涙凶残也是有点儿影子的。何况《三国演义》里将曹操的凶残和喜怒无常大大地强化了,关羽应该有所耳闻有所目睹的,可明明知道对方是这样一个人,却要不断地刺激他,那不是把自己往死路上整吗?当忘乎所以地表忠心的时候,却又不记得张辽所说的三大罪了,不知道自己之所以要忍辱“降汉不曹”就是为了能留条小命下来完成兄长的托负了,完全不担心一旦激起了曹操的怒火,自己的这一番做作,就完全没有了意义,反而让自己落了一个不忠的骂名。更为可笑的是:道学先生们为了让关羽完成这场表演,竟一改以往的风格,将整书中都暴涙凶残,喜怒无常的曹操写得比刘备还要仁慈,以往稍有忏触就处死对方的曹操(参见不久之后的横槊赋诗),竟对关羽一再忍让,实在让人惊讶。也从中可以看出关羽之不智无谋:如果不是曹操突然间的心智失常,只怕关羽早就
15835277596&&三国演义第六回读后感 - 》》》 《三国演义》第六回:焚金阙董卓行凶 匿玉玺孙坚背约,这回讲的是董卓因为吕布战败,于是迁都长安,在洛阳大肆屠戮,孙坚救了宫阙之火,无意间发现了玉玺,于是拿着玉玺背约回江东去了,而袁绍等人不肯追袭害的曹操战败.于是众诸侯...
15835277596&&三国演义第六回的读后感 - 》》》 一、三国演义读后感 「三国演义」是由明朝文学大家罗贯中根据当时所流行的话本收集而成的,主要是介绍东汉末年,群雄四起,争霸天下的野心为背景,故事是由魏、蜀、吴这三国交织而成,其中,以蜀汉为主体,所以,作者对蜀汉中的主角...
15835277596&&三国演义第6回 读后感 急用!! - 》》》 第六回 焚金阙董卓行凶 匿玉玺孙坚背约 都后感--- 引狼入室,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15835277596&&三国演义第六回的读后感300字,急啊,快啊.谢谢啊. - 》》》 今天,我读了《三国演义》之第六回,这一章主要讲了为报杀父之仇,曹操兴兵攻打徐州的事. 曹操兵力强大,文有文臣,武有武将,所以曹操要把他父亲接到营地.在经过徐州时,徐州太守叫一位手下护送,那位手下原本是一个山贼,看他们...
15835277596&&三国演义第六回陶谦让徐州城读后感 - 》》》 我体会到了刘备十分仁义,陶谦把徐州官印给刘备,刘备拒绝了他的请求这可以体现他不要别人的财务的好处.
15835277596&&三国演义第6回读后感! 只要读后感, 不要概括 》》》 三国演义第六回读后感 话说董卓大败,弃城而逃.途中掠人钱财,淫人妻女.以致民不聊生.试问,这样的人又怎么适合称王呢?正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但是董卓的此等作为不正是不义之举吗?而李儒助纣为虐,又怎么能不遭人唾弃呢?而袁绍兄弟无能却执意妄为,他们的结果又怎么会如意?又说孙坚于机缘巧合之下得到玉玺而背弃约定,这样的行为岂不是令人感到不耻吗?刘备三人怀才不遇,缺少好运气,又怎会在帝王的宝座上待太久呢、 放眼望去,是不是只有曹操一人才是王者的代表呢?虽然他的疑心过重,但他智勇双全,善于用人且善于观察.战后归来,绍迎接他时,他通过与绍的三两句话便知道绍终不成大器,遂引兵离去.这行为不是很果断吗?
15835277596&&三国演义第六回读书笔记 - 》》》 第六回:焚金阙董卓行凶 匿玉玺孙坚背约董卓与联军交战失利,用李儒之计,将汉献帝劫往长安.李傕(jué)、郭汜驱洛阳之民数百万口迁往长安,死者不可胜数.卓临行,教人放火烧居民房屋,发掘陵墓坟冢.联军先锋孙坚率先冲入洛阳,扑灭宫中余火,设军帐于建章殿上.其军士在殿南一井中捞起一具女尸,项下带一锦囊.内装一枚玉玺,上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孙坚心动,认为石自己要当皇上的征兆,乃托疾归江东.不想军中有人告密,二人就此翻脸,孙坚拔寨离洛阳而去.袁绍写了一封信,派人连夜赶往荆州,要刘表截住孙坚,夺取玉玺,联军从此分裂.曹操领兵讨董卓,被吕布打败后埋怨袁绍,投扬州去.公孙瓒与刘关张亦离袁而去,袁自投关东.荆州刺史刘表截孙坚讨玉玺.
15835277596&&三国演义第六回陶谦让徐州城读后感 - 》》》 1070位粉丝说实话,我一直认为刘备是个伪君子,但有时候我有觉得他还有几分真实存在的仁义之心,例如三让徐州的故事,就是刘备与陶谦的君子之风,刘备答应救徐州,并没有要徐州,陶谦觉得刘备不乘人之危,实在是难度,而且也只有刘...
15835277596&&三国演义第六回体会 - 》》》 春秋无义战——勤王旗号下各怀鬼胎的十八路诸侯 面对国贼董卓,二袁不是去奋力杀敌、解民倒悬,而是各自打着自己的小算盘,不肯消耗兵力,还生怕别人建功.那些追随二袁、人云亦云的诸侯又何尝不是明哲保身之徒?孙坚是主站派的突出代表,一出场就给人一种大义凛然的英雄形象.可是当他得到玉玺之后,马上就露出了自己丑恶的嘴脸!皇帝不是被掳去了,你怎么又不去就了呢?哼!谁还顾得上这个傀儡,我只为我的利益而战!
15835277596&&三国演义第六回,第七回,第八回,读后感! - 》》》 6焚金阙董卓行凶 匿玉玺孙坚背约 董卓当道 肆意杀无辜百姓 一时震惊京师 十八路诸侯讨之 孙文台进军洛阳从井 捞得传国玉玺 私自藏匿 为回江东 统6郡82州 告病 但被本初得之其 私自藏匿 传国玉玺 7袁绍磐河战公孙 孙坚跨江击刘表 孙坚为报仇击刘表 但被刘表所杀 8 王司徒巧使连环计 董太师大闹凤仪亭 司徒王允巧施连环 为了让吕布诛杀董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