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用印制度中的监印方法与要求
“凡施行公文应印者,监印之官考其事目无差,然后印之”。即官印使用,是要监印官审查过方可施行并署名。
监印官的职责一是保管印章,二就是监督主官用印是否规范并进行核实。
衍生知识点——中国古代用印制度渊源
用印制度即印章、封泥制度。这一制度的推行保证了公文的严肃性和有效性,起到了防止伪造公文的作用,为国家实施有效的行政管理创造了条件。纵观历史,历代的公务文书皆有一套自己的用印制度,它们之间既有相同之处,又各具特色,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
印章早在西周就已经出现,但当时只是作为个人凭证,春秋战国时期才用于公文的封印。当时的印章称为"玺",是官员权利和身份的象征。任职时授予,免职时收回。所谓封泥,就是在所要发出的简册封页的结绳处糊上一块黏泥,在黏泥上加盖印章,这是公文生效的标志。
秦朝统一中国后,对文书用印进行了调整和统一,它规定皇帝的印章称为"玺",皇帝有六玺,即皇帝行玺、皇帝之玺、皇帝信玺、天子行玺、天子信玺、天子之玺,不同的公文加盖不同的印玺。百官之印统称为"印",根据官职大小分别授予不同质地的印,并系以不同颜色的绶带。凡是官府发出的公文均必须加盖印章,以证明公文的真实性和有效性。秦朝对印章的管理很严,凡是未加盖印玺或加盖印章的公文均被视为"伪书",凡丢失、私制或盗用官印者要依法严惩。
汉代"玺"、"印"制度制定得非常详细,诸如名称、质料、钮制、绶色代表着哪一身份等级,都有严格的制度条文。公文用印也已成定制,重要的公文还要缄口封泥。印章的意义已不止于简单的公文使用,据罗福颐《古信玺概论》考证:"职官迁、死必解印绶,文献记载以西汉前后为多,谈到罢官常连言‘解印绶',甚至以’收玺'、‘夺玺'作为罢官的代词。"汉代公文除用印之外,还要求经手官吏及办理人员按官称等级序列在公文末尾签署官职及姓名,以示对公文的负责。
魏晋南北朝时期,纸张被广泛使用,官府文书改用纸帛,而且用朱红色直接钤印于纸上,这是用印制度的一大变革。它具有印迹清晰、不容易消褪、经久耐用等特点,既提高了公文制作的速度,又使公文卷面美观。在刘宋以前,官员离任,印章也随身带走,新官必须重铸新印,非常繁琐,刘宋时期,官印开始实行移交制度,且成定制,官员前、后交卸替代,悉以接印为权利移易的标志,只有印章 “年深久远,印文元蔽”者方可换铸新印,并且对换铸新印的手续也作了严格的规定。
随着唐朝公文制度的进一步完备,其对用印制度也有了更加严格的规定。在唐代,公文经主管长官判署、签押并经秘书人员誊写、校对后,凡应用印者,鉴印官考其差谬,然后印之。印的位置在官署或官衔落款处。唐代规定"一文一印",一件公文如有两页以上的公文纸,则要在首尾纸缝间盖 "骑缝印"。钤印的时候,必须"朱"在 "墨"上,不能 "墨"在 "朱"上。也就是说,印要盖在官署落款的文字上面,严禁先钤印后书写文字。在前代,天子之印称为"玺",唐武则天 "恶玺字,改为宝",朝廷 "置符宝郎四人,从六品上,掌天子八宝。
及至宋朝,公文用印制度又有了新的变化。据《宋史·舆服志》载,自南宋以来"唯长官曰印,僚属曰记,又下无记者,止令本道给以木朱记",对京城、外处职司及诸军将校等并给朱记。另外,在印章的大小尺寸上,官阶越大,印章也随之越大。对印章的启用,宋代规定:首先,明令禁止用官印加盖私文书。其次,用印必须严格登记,并以文书中文字、印章的墨、朱先后而辨真伪,还规定 "诸官文书皆印年月日及印封",这种加盖弥缝章的做法,对预防公务文书被私拆大有好处。此外,对多页首尾连粘,还规定了加盖骑缝章的要求,并说"诸狱囚案款不连粘或不印缝者,各徒一年,有情弊者以盗论。
元代用于文书的印章有两种,一种是官印,一种是在文书上签押的刻名印 (即现代的手印、签名章)。因此,元代对印章的制作、保管和使用均作了明确的规定。元代专设有符宝局、铸印局、监印官、知印官等机构和人员,专门负责有关印章的制作、保管和使用。
明代不论皇帝颁布的文书,还是各个衙门行移出外的文书,在印信使用上规定都非常严格。皇帝的印章称为"宝玺"。明代旧有宝玺十七枚,其用途也各异。嘉靖十八年,明世宗根据需要,增制了七枚"宝玺"。各种 "宝玺"皆由内尚宝监女官掌之。遇用宝,则尚宝司以揭帖赴尚宝监,尚宝监请旨,经皇帝批准后,赴内尚宝监领取。所有"宝玺",每年择吉日用香水清洗一次。年终向皇帝报告一次各种"宝玺"的使用次数。明代内外各衙门的印信,由该衙门首领官收掌。若首领官不令佐贰官封记,佐贰官不在不令首领官封记,及首领官、佐贰官不行封记者,并杖一百。对于漏使、错用印信,《明律》也有具体规定,"凡各衙门行移出外文书,漏便印信者,《明律》也有具体规定,“凡各衙门行移出外文书,漏使印信者,当该吏典对同首领官并承法,各杖六十。全不用印者,各杖八十。干碍调拨军事、供边方军需钱粮者,杖一百,因而失误军机者,斩。倒用印信者,照漏用律,杖六十。"盗用印信及在空白纸上用印者,依照刑律 "诈伪"条论斩;借用印信,依照礼律"上书陈言"条论斩。
清代皇帝玉玺共计二十五枚,即"大清受命之宝"、"皇帝奉天之宝"、"大清嗣天子之宝"、"皇帝之宝"、"天子之宝"、"皇帝尊亲之宝”、皇帝亲亲之宝"、"皇帝行宝"、"皇帝信宝"等。皇帝的下行文,视不同的内容,用不同的宝玺。凡请用宝玺,要先将宝之数奏明。届期,由学士率侍读学士、侍读典籍等到尚宝司登记领取,用后及时奉还。对于各级官府来说,不但用印要登记,而且印泥颜色也有规定的区别。宗人府、六部、大理寺、光禄寺等衙门,盛京五部、奉天府、各省总督、巡抚等衙门,除上皇帝本章用印颜色为朱色外,衙门来往行文,用印颜色为紫色。衍圣公用印情况,如同上述衙门。其他文武各衙门,皆用朱色印泥。
答:进入宋代以后,书籍的生产方法便以雕版印刷为主流了。南北两宋刻书之多,雕镂之广,规模之大,流通之宽,版印之精,都堪称前所未有,后世楷模。上自中央各殿、院、廊、司、局、监,下至地方各府、州、军、县,各路茶盐司、安抚司、提...
答:对于印信的管理,同样也有一套严格的制度。各衙门用印均由专人负责,如六部由资深的员外郎佩带印钥。军机处更为严密,银印收藏在奏事处首领太监手中,印钥以领班军机大臣佩带,如军机处用印完毕,则要立即送回奏事处...
答:古代印章的收藏包括战国秦汉印和明清流派印两大重点板块。那么古印章的收藏与辨伪方法有哪些呢?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古印章的收藏与辨伪方法,希望对您有用。 古印章的收藏与辨伪方法 印章的收藏可追溯到唐代,当时鉴赏印十分流行;宋代,考古...
答:到了唐代,武则天认为“玺”的发言近同“死”,于是就改为“宝”。唐宋之后,在官印和私印中又有了“记”、“朱记”。印章的文字又分朱文、白文。白文印的印文笔画凹下,如用印泥钤在纸上,效果为红底白字,称为“...
答:汉将军印称“章”。之后,印章根据历代人民的习惯有:“印章”、“印信”、“记”、“朱记”、“合同”、“关防”、“图章”、“符”、“契”、“押”、“戳子”等各种称呼。先秦及秦汉的印章多用作封发对象、简牍之用,把印盖于...
答:二、雕版印刷术 雕版印刷术发明于唐朝,在唐朝中后期已经广泛使用。1900年,在敦煌千佛洞里发现一本印刷精美的“金刚经”末尾题有“咸同九年四月十五日(公元868年)”等字样这是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确日期记载的印刷品。
答:各国国君和卿大夫在文书上用玺印封缄以示慎重,防止传递时泄密。并且,在文书传递过程中使用“封泥”的方法。封泥是一种官印的印迹,为古代缄封简牍钤有印章以防私拆的信验物,其主要流行于秦汉时期.封泥是古代用印的遗迹──...
答:秦代开始形成由御史大夫、御史中丞、侍御史、监郡御史等组成的从中央到地方的监察机构,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规范的意义上说,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是从秦代起步的。 秦代监察制度有两个特点:一个是监察官兼做行政等工作,另一个...
答:1、公文用印 原则上不能压正文,单独发文骑年盖月,联合发文压发文机关不骑年盖月 2、公文用纸 采用国际标准a4型纸,其成品幅面尺寸为:公文用纸上白边(天头)宽为20mm±0.5mm,下白(地脚)宽7mm±0.5mm,左白边(...
答:1、印章保管人员要明确职责,严格执行印章管理制度,使用印章要在办公室内,一般不能将印章携带出单位以外使用,按保密要求,不得委托他人代取代用,印章不能脱离印章保管人员的监督。2、保管印章要牢固加锁,确保印章的安全,...
17010048236&&古代印章的使用方法的发展 - 》》》 印文均刻成反体,有阴文、阳文之别.据记载在北齐时(公元550—577年),有人把用于公文纸盖印的印章制作得很大,很像一块小小的雕刻版.至于我国第一方印章究竟产生于什么时候,现在尚不清楚.河南安阳殷墟曾出土过青铜印章,说明殷商已有玺印.春秋战国时期,印章已大量使用,如《战国策》记载,苏秦合纵六国共同抗秦,曾佩 六国相印.先秦印章,大都用金属制作,因此称为“祢”.卫宏《汉旧仪》说:“秦.....[
17010048236&&古代印章是怎么发展的 - 》》》 印章即印和章的合称,也称篆刻、图章.大致始于春秋与战国之际,这一时期称为“鉨”,后作为玉玺的“玺”. 印章原用作封发 竹木简牍,把印盖在封泥上显出印文,以防私拆,并作信验,故称“泥封”、“封泥”.后来纸、帛被广泛应用...
17010048236&&古代印刷术是怎么印刷的? - 》》》 你是说雕版还是活字?雕版 印书的时候,先用一把刷子蘸了墨,在雕好的板上刷一下,接着,用白纸复在板上,另外拿一把干净的刷子在纸背上轻轻刷一下,把纸拿下来,一页书就印好了.一页一页印好以后,装订成册,一本书也就成功了....
17010048236&&古代签字 画押的手印是如何验证的 - 》》》 签字画押现在鉴定和古代以前是一样的啊.用视觉呗.比如说一个合同文书上的签字和画押的比对,就是然你再在另一处签字画押,然后2者比对啊.现在技术发达了,是因为看的更清楚了,提取方法更多了,比以前没什么质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