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心齐 ——下一句是什么?
下一句是泰山移。
语出清代周希陶《古今贤文合作篇》,原句是:人心齐,泰山移。独脚难行,孤掌难鸣。水涨船高,柴多火旺。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
白话文意思是只要人们的心往一处,共同努力,就能移动泰山。一只脚不可能走路,一只手不可能拍出声音,水涨潮了船也高了,柴火多火就旺,三个臭皮匠的智慧,能超过诸葛亮。
人心齐,泰山移,读音为rén xīn qí,tài shān yí,为复句式结构,通常在句子中作谓语、状语、定语;比喻众人团结一致,力量无比强大,含褒义感情色彩。造句参考:人心齐,泰山移,只要大家一起努力,相信我们一定能度过这个难关的。
扩展资料
近义词:
1,风雨同舟,读音是fēng yǔ tóng zhōu,意思是在狂风暴雨中同乘一条船,一起与风雨搏斗,比喻共同经历患难,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互相帮助,齐心协力,战胜困难。通常在句子中作谓语、定语、状语;指团结一心共患难。
语出春秋时期兵法家孙武创作的《孙子兵法·九地篇》:“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共济,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白话文意思是吴国人和越国人相互厌恶,当他们共乘一船而遇风浪时,他们相互救助如同左右手般友好。
2,同心同德,读音是tóng xīn tóng dé,思想统一,信念一致。先秦诸子《尚书·泰誓中》:“予有乱臣十人,同心同德。”白话文意思是有乱臣十人,他们信念一致。 与“离心离德”相对。
3,万众一心,读音为wàn zhòng yī xīn,千万人一条心。形容团结一致。南宋范晔《后汉书·朱擕传》:“万人一心,犹不可当,况十万乎!”意思是万人一心他们尚且不能挡住我们,更何况十万呢。
下一句是泰山移。
人心齐,泰山移,读音为rén xīn qí,tài shān yí,为复句式结构,通常在句子中作谓语、状语、定语;比喻众人团结一致,力量无比强大,含褒义感情色彩。
语出清代周希陶《古今贤文合作篇》,原句是:人心齐,泰山移。白话文意思是只要人们的心往一处,共同努力,就能移动泰山。
例句:团结是胜利者的法宝,团结是博爱之人的基础,团结是成功团队每一个成员的结晶,团结是成功领导者的领导艺术体现,团结就是力量,人心齐,泰山移,国际人类团结日,让我们团结起来!
扩展资料
表示人多力量大的俗语:众人拾柴火焰高
释义:众多人都往燃烧的火里添柴,火焰就必然很高。比喻人多力量大。
出处:《中国谚语总汇·汉族卷》:“众人拾柴火焰高,三家四靠糟了糕。”
白话文释义:众多人都往燃烧的火里添柴,火焰就必然很高
例句;世界是美好的,但这美好不仅要个人的努力,还要许多人的团结,俗话说的好:“众人拾柴火焰高”,这不就是说明了人生活在这世上就要团结。
人心齐,泰山移
只要人齐心协力,泰山都能移走.比喻只要人齐心协力就可以克服困难,战胜困难.
人心齐的下一句是什么?人心齐的下一句就是泰山移,这句话通常用在兄弟姐妹,公司的团队里面,只要整个团队或者兄弟姐妹心是齐的,就能够干成功事情,有些事情靠一个人的力量是不行的,所以只有人心齐才能成事,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下人心齐泰山移。

人心齐,泰山移。二人同心,其利断金。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18691767575&&人心齐 ——下一句是什么? - 》》》 下一句是泰山移. 人心齐,泰山移,读音为rén xīn qí,tài shān yí,为复句式结构,通常在句子中作谓语、状语、定语;比喻众人团结一致,力量无比强大,含褒义感情色彩. 语出清代周希陶《古今贤文合作篇》,原句是:人心齐,泰山移.白...
18691767575&&人心齐,的下一句是什么? - 》》》 人心齐,泰山移.
18691767575&&人心齐下一句是什么? - 》》》 人心齐,泰山移.二人同心,其利断金.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18691767575&&人心齐,下一句是什么? - 》》》 人心齐,泰山移.人心齐,创奇迹.人心齐,天下无敌.
18691767575&&人心齐后一句是什么? - 》》》 人心齐,泰山移
18691767575&&“人心齐”的下一句是什么?全一点 - 》》》[答案] 人心齐,泰山移 只要人齐心协力,泰山都能移走.比喻只要人齐心协力就可以克服困难,战胜困难.
18691767575&&人心齐的下一句是什么 - 》》》[答案] 泰山移
18691767575&&歇后语,人心齐下面是什么 - 》》》[答案] 人心齐,泰山移
18691767575&&人心齐,下句是什么 - 》》》 人心齐 泰山移~~
18691767575&&人心齐的下一句是什么? - 》》》 中国有句俗话:人心齐,泰山移.意思是只要人们心向一处,共同努力,就能发挥出移动高山的巨大力量,克服任何困难.释义: 形容只要人们的心往一处,共同努力,就能移动泰山.比喻只要大家一心,就能发挥出极大的力量 .出自 《古今贤文合作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