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鼎传的《 熊鼎传》-欧洲杯买球app

熊鼎传的《 熊鼎传》

m.anhuilife.com    2024-05-26

熊鼎,字伯颍,临川人。元末举于乡,长龙溪书院。江西寇乱,鼎结乡兵自守。陈友谅屡胁之,不应。邓愈镇江西,数延见,奇其才,荐之。太祖欲官之,以亲老辞,乃留愈幕府赞军事。母丧除,召至京师,授德清县丞。松江民钱鹤皋反,邻郡大惊,鼎镇之以静。迁起居注,承诏搜括故事可惩戒者,书新宫壁间。舍人耿忠使广信还,奏郡县官违法状,帝遣御史廉之。而时已颁敕书,丞相李善长再谏不纳,鼎偕给事中尹正进曰:“朝廷布大信于四方,复以细故烦御史,失信,且亵威。”帝默然久之,乃不遣物史。洪武改元,新设浙江按察司,以鼎为佥事,分部台、温。台、温自方氏窃据,伪官捍将二百人,暴横甚。鼎尽迁之江、淮间,民始安。平阳知州梅镒坐赃,辨不已,民数百咸诉知州无罪。鼎将听之,吏白鼎:“释知州,如故出何?”鼎叹曰:“法以诛罪,吾敢畏谴,诛无罪人乎!”释镒,以情闻,报如其奏。宁海民陈德仲支解黎异,异妻屡诉不得直。鼎乃逮德仲,鞫实,立正其罪。是秋,山东初定,设按察司,复以鼎为佥事。鼎至,奏罢不职有司数十辈,列部肃清。鼎欲稽官吏利弊,乃令郡县各置二历,日书所治讼狱钱粟事,一留郡县,一上宪府,递更易,按历钩考之,莫敢隐者。八年,西部朵儿只班率部落内附,改鼎岐宁卫经历。既至,知寇伪降,密疏论之。帝遣使慰劳,赐裘帽,复遣中使赵成召鼎。鼎既行,寇果叛,胁鼎北还。鼎责以大义,骂之,遂与成及知事杜寅俱被杀。
(节选自《明史·熊鼎传》)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c)
a.元末举于乡,长龙溪书院 长:执掌
b.江西寇乱,鼎结乡兵自守 结:聚合
c.邓愈镇江西,数延见 延:招聘
d.乃留愈幕府赞军事 赞:辅佐
【答案】c
【解析】c项中“数延见”一句大意是“邓愈要见熊鼎”,据此来理解,“延”应该是“邀请、延请”之意。
【点睛】“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这个考点是每年必出题目,可能全都是“实词”,也可能只有虚词。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考查是动态语境中的辨析,要理解动态语境中的陌生意义,就必须注意上下文语境,注意整个语句的理解,而不是一知半解,断章取义。其次要注意文言实词知识的灵活熟练运用,最起码要熟练掌握文言实词知识,比如“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偏义复词”“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知识。解题方法可以用排除法,也可以直接选,对于同学们来说,排除法似乎更可靠。比如本题的“长”读“zhǎng”,通“掌”,无论知识还是文句理解,都非常熟悉,便立即排除之;“结”在“结兵自守”中显然是“聚集、聚合”等意,也可立即排除;“赞”在“留幕府赞军事”句意中显然是“辅佐、协助”等意,亦可立即排除。最后要注意古代文化常识,现代汉语词汇积累,这些都是能够迅速做出判断的必要知识。
9.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明熊鼎处事精细求实的一组是(d)
①太祖欲官之,以亲老辞 ②复以细故烦御史
③吾敢畏谴,诛无罪人乎 ④乃逮德仲,鞠实,立正其罪
⑤按历钩考之,莫敢隐者 ⑥知寇伪降,密疏论之
a.①②⑤ b.①④⑥
c.②③④ d.③⑤⑥
【答案】d
【解析】“筛选文中的信息”这个考点几乎每年必考,这是由于所选文言文多采自史传文,而史传文都是评述某个人的生平事迹的,这就决定了“筛选文中的信息”考点的高频率出现。本题中①反映的是主人公辞官不就的品德,②是主人公说的话,说的是朝廷命令御史查察,④反映主人公判案迅速,都与题目要求不合,故选d。
【点睛】这种题目的解法主要是排除法,且很快很准确,比如一看①马上就可排除之,于是就只剩下c、d两项了,再看看②又能迅速排除c,很快就可选出答案。考试过程中必然要讲求点儿效益,而排除法的运用帮助很大,效果也很明显。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熊鼎卓有才能,处变不惊。他深受邓愈器重,留在邓手下任职;为母亲守孝后担任德清县丞,其时松江有人叛乱,邻郡惊恐,他冷静地控制了本县局面。
b.熊鼎思虑周详,维护朝廷威信。广信郡县官员违法,皇上已颁发敕令,此时又要查究;熊鼎认为朝廷应当取信天下,不应为小事出尔反尔,皇上这才作罢。
c.熊鼎治政有方,坚持依法办事。分管台、温事务时,他迁走凶恶残暴的官将,百姓方才安定;平阳知州梅镒被诬贪污行贿,他听从民意,依法予以释放。
d.熊鼎面对威逼,表现出凛然正气。朵儿只班率部投靠朝廷,熊鼎察觉其中有诈,不久叛寇果然作乱,并胁迫他北还,他维护正义,责骂叛寇,最终被杀。
【答案】c
【解析】c选项违背文意。文中说的是熊鼎不害怕被惩罚而依照实情释放了梅镒,并将此上报给皇上,而不是依法释放。
【点睛】“归纳内容考点,概括中心意思”是文言文阅读理解的重点。文言文关于这个考点的设题最难,排在三道题目之后,就是明证。但相对于现代文阅读鉴赏来说,能力层级还只是c级“综合分析”。四个选项的内容都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对文章内容的归纳概括,只要找准原文所在文段、层次,仔细对照,这种题目实际上不难。
第ⅱ卷
四、(23分)
11.把第一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鼎至,奏罢不职有司数十辈,列部肃清。
译文:
(2)帝遣使慰劳,赐裘帽,复遣中使赵成召鼎。
【答案】(1)熊鼎到任,上奏罢免了不称职的官员数十人,各部贪官污吏得以肃清。(2)皇帝派遣使者慰问他,赐给他裘皮帽子,又派遣中使赵成召回熊鼎。
【解析】(1)句中难点有“奏罢”“不职”“数十辈”“列部”,这些都是理解句子的关键,“奏罢”是两个词,“上奏并罢免”之意;“不职”意为“不称职”,是“不称职”的省称;“数十辈”难理解关键是“辈”字难理解,其实根据文章大意,很容易理解为“数十人”;“列部”就是“各个部门”之意。整体理解句子,抓住上下文,特别是上文“山东初定,设按察司”,就能理解主人公去山东上任,主要是监察官吏。(2)此句几乎没有什么难理解的词语,对译即可。
【点睛】“理解和翻译文中的句子”这个考点年年必考,是文言文阅读的基本能力考查。要做好这道题,就必须养成良好的文言文阅读习惯,如“单音词”意识,利用古代文化常识理解内容的意识,自觉运用“实、虚词知识,句式知识、史传文知识”的意识,文言文与现代文相沟通的意识,古今生活沟通的意识。尤为重要的是整体阅读理解的意识,不注重整体理解,就可能从开始就错了。



17248681509&&...既至,知寇伪降,密疏论之.帝遣使慰劳,赐裘帽,复遣中使赵成召鼎.鼎既行,寇果叛,胁鼎北还.鼎责以大义,骂之,遂与成及知事杜寅俱被杀. ( 选... - 》》》[选项] a. 邓愈镇江西,数延见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 b. 鼎结乡兵自守 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 c. 舍人耿忠使广信还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d. 奏郡县官违法状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

17248681509&&既至,知寇伪降,密疏论之.帝遣使慰劳,赐裘帽,复遣中使赵成召鼎.翻译成现代汉语 - 》》》[答案] 这句话是出自《熊鼎传》,源出《明史》,曾经在2011年语文高考(全国二卷)中被节选为文言文阅读试题. 这句话的意思是:“到了那里(敌寇的地方),熊鼎察知敌寇是假装投降,他悄悄地将情况详加论列,报告皇帝.皇帝派使节前来慰劳,赐给...

17248681509&&“太祖欲官之,以亲老辞,乃留愈慕府赞军事” 的意思是什么? - 》》》 “太祖欲官之,以亲老辞,乃留愈慕府赞军事” 的意思是:太祖想授予太祖要授给他官职,他以母亲年老需要赡养为由推辞了,于是留在邓愈的将军府中,辅佐邓愈谋划军事. 出处:《明史-熊鼎传》 全文: 熊鼎,字伯颖,临川人.元末举于...

17248681509&&帝遣使犒劳,赐求帽,复遣中使赵成召鼎 - 》》》 这句话是出自《熊鼎传》,源出《明史》,曾经在2011年语文高考(全国二卷)中被节选为文言文阅读试题. 这句话的意思是:“皇帝派使节前来慰劳,赐给他皮裘和帽子,又派中使赵成来召他回京.”

17248681509&&密疏论之的疏是什么意思熊鼎传里的 - 》》》[答案] 密疏论之:悄悄地将情况详加论列,报告皇帝. 此处的疏:分条说明的文字 类似的短语有:(臣子向帝王分条陈述的意见书)..(对古书的注解和对注解的注释). ———————————————————— 如果本题有什么不明白可以追问,

17248681509&&熊鼎传 从哪里看出 控制了本县的局面 》》》 松江民钱鹤皋反,邻郡大惊,鼎镇之以静.

17248681509&&哪位帮我翻译一下这个 》》》 熊鼎到任,奏请罢免不称职的官员数十人,各个部门安定清平 皇帝派使节前来慰劳,赐给他皮裘和帽子,又派中使赵成来召他回京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孟子·公孙丑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17248681509&&《熊鼎传》里“释知州,如故出何”各个字什么意思 》》》 如果释放了知州,问起我们徇私故纵罪来怎么办

17248681509&&明史 熊鼎传 数延见的延是什么意思 - 》》》 “延”的本意是“引进,请”的意思.“数延见”意思是“多次请他相见”.

17248681509&&密疏论之的疏是什么意思 - 》》》 密疏论之:悄悄地将情况详加论列,报告皇帝. 此处的疏:分条说明的文字 类似的短语有:上~(臣子向帝王分条陈述的意见书).奏~.注~(对古书的注解和对注解的注释). ———————————————————— 您好,很高兴为您解答 如果本题有什么不明白可以追问,如果满意记得采纳. 如果有其他问题请采纳本题后另发点击向我求助,答题不易,请谅解,谢谢

网站地图